"半醒半醉问诸黎":半醉半醒间去访问黎族朋友。
# 问:访问。
"竹刺藤梢步步迷":归去时误入竹刺藤梢迷失了方向。
"但寻牛矢觅归路":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行走。
# 牛矢:牛粪。
"家在牛栏西复西":因为我的家就在牛栏之西。
# 西复西:西面再往西走。
"总角黎家三四童":三四个扎着小辫儿的黎族儿童。
# 四:一作“小”。,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口吹葱叶送迎翁":口中吹着葱叶迎送着我这个略带醉意的老翁。
# 翁:苏轼自称。,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莫作天涯万里意":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溪边自有祈雨舞蹈的土著民风。
# 舞雩风:求雨台上的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符老虽然乐天风趣,但面对衰老也无可奈何。
# 风情:乐天风趣。,符老:符林,儋州人,与东坡过从甚密。
"朱颜减尽鬓丝多":青春容颜已经消退,双鬓也增添了许多白发。
# 鬓丝:白发。,朱颜:青春容颜。
"投梭每困东邻女":想与东邻女子交谈却总因被拒绝而困窘。
# 投梭:以梭子掷人。后指妇女拒绝男子的挑诱。
"换扇惟逢春梦婆":如今只能与春梦婆偶遇换扇,感叹人生繁华如春梦般易逝。
# 换扇惟逢春梦婆:自注:是日复见符林秀才,言换扇之事。春梦婆:比喻人事繁华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苏轼所作的七言绝句,以“半醒半醉”的状态,描绘了诗人在竹刺藤梢间迷路、与孩童互动等情景,反映了他与当地环境的亲近与融合,体现了他在困境中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前两句“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诗人酒后寻访友人及归途迷路的情景,不加修饰却生动自然。细节描写:“竹刺藤梢步步迷”“口吹葱叶送迎翁”,前句通过对道路上竹刺藤梢的描写,细腻展现乡村环境的原始与独特;后句描绘黎族儿童口吹葱叶迎送诗人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儿童的天真活泼,使画面充满生活气息。用典:“投梭每困东邻女”用了《晋书・谢鲲传》中谢鲲挑逗邻家女子被投梭折齿的典故,以古比今,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遭遇和心境。“换扇惟逢春梦婆”中的“春梦婆”也是典故,借这个形象表达出对人生如梦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此首开篇描绘诗人饮酒过后,处于半醒半醉的醺然状态,向黎族友人问路。“半醒半醉”既点出诗人饮酒的状态,又为全诗营造出一种随性、洒脱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已融入当地的生活情境之中,不拘小节。接着,“竹刺藤梢步步迷”细腻地刻画了诗人行走途中的艰难。黎族聚居之地,竹刺与藤梢遍布道路,每迈出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却仍难免迷失方向。这一句生动地展现出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这片陌生土地的探索与适应过程。在这看似简单的描述中,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蜿蜒曲折、荆棘丛生的小道上摸索前行的身影。而后,“但寻牛矢觅归路”一句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质朴感。诗人在迷路之际,灵机一动,凭借着牛粪来寻找回家的方向,这一细节既体现出诗人身处困境时的机智,又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因为在乡村,牛粪是常见之物,其分布往往与村民的活动轨迹相关,成为一种天然的“路标”。最后,“家在牛栏西复西”明确指出诗人居所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粹。整首诗通过对诗人醉酒迷路及寻找归途这一过程的描写,以小见大,展现了诗人与黎族百姓相处的日常场景,流露出他对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生活的喜爱与融入,虽遇小波折,但仍乐在其中。第二首,“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几个扎着总角的黎族孩童,正兴致勃勃地口吹葱叶,围绕在诗人身边,或是迎接,或是送别。“总角”点明孩子们的年幼纯真,“口吹葱叶”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与天真无邪。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与诗人互动,展现出当地淳朴的民风,也让诗人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与亲切。孩子们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瞬间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后两句则由景及情,升华主题。“莫作天涯万里意”,诗人仿佛在自我劝慰,又像是在与读者分享心得。尽管此时他被贬谪到遥远的天涯海角,但眼前的场景让他意识到,不应总是沉浸在远离故土的悲伤之中。“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化用《论语・先进》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在这偏远之地,依然能找到如古人那般闲适自在的心境。溪边微风拂面,仿佛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尽情享受当下的宁静与美好。此诗通过描写与黎族儿童的相遇,传达出诗人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捕捉与珍视。第三首,“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首句“符老风情奈老何”,直接点明主人公符老,“风情”一词暗示符老曾经或许是个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活力之人。然而,“奈老何”三字笔锋一转,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无奈。岁月不饶人,曾经的风华正茂已逐渐消逝,即便符老仍保留着那份风情,也难以抵挡衰老的侵袭。“朱颜减尽鬓丝多”进一步描绘符老的衰老之态,曾经红润的容颜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两鬓斑白。这一外貌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岁月在符老身上留下的痕迹,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两句“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运用两个生活场景,展现出人事的变迁。“投梭”“换扇”可能是当地过去常见的生活行为或社交场景,曾经在这些活动中,符老或许有着许多故事与回忆。但如今,“每困东邻女”“惟逢春梦婆”,曾经熟悉的场景与人物都已改变,只剩下春梦婆这样的人出现在生活中。这两句诗通过今昔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岁月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与当地人相处过程中,对时光流转、人生变化的细腻感受,尽管有感慨,但诗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和面对这一切,体现出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4. 作品点评
全诗浅易如话,毫不雕琢,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酒后问路、被藤竹阻碍的画面,质朴自然又生动。将“牛矢”“牛栏”等乡间俗物写入诗中,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随性,别具一番趣味。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上一篇:宋·秦桧《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