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xiǎo
yíng
cháng
suì
suì
tóng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3
xiǎo
yíng
cháng
suì
suì
tóng
tài
píng
xiāo
jiàn
zhōng
yún
gāo
wèi
yǒu
qián
cūn
xuě
méi
xiǎo
chū
kāi
zuó
fēng
luó
cuì
jǐn
yán
hóng
chāi
tóu
luó
shèng
xiě
dōng
cóng
jīn
zhǐ
chūn
jìn
shǐ
使
jīn
zūn
duì
yuè
kōng

译文

清晨的太阳迎来白昼渐长,这样的景象每年都相同,在太平的盛世里,箫鼓与歌钟之声相互交织。天空高远,前面的村落还没有降下瑞雪,小小的梅花在昨夜的微风中刚刚绽放。翠绿的罗幕,红色的锦筵,女子钗头的罗胜上写着适宜冬日的话语。从现在开始屈指一算,春天的日期临近了,不要让金杯对着明月空自闲置。

逐句剖析

"晓日迎长岁岁同":清晨的太阳迎来白昼渐长,这样的景象每年都相同,

# 晓日迎长:指冬至。冬至后,白昼开始逐渐变长。

"太平箫鼓间歌钟":在太平的盛世里,箫鼓与歌钟之声相互交织。

# 歌钟:古代乐器名。

"云高未有前村雪":天空高远,前面的村落还没有降下瑞雪,

"梅小初开昨夜风":小小的梅花在昨夜的微风中刚刚绽放。

"罗幕翠":翠绿的罗幕,

"锦筵红":红色的锦筵,

"钗头罗胜写宜冬":女子钗头的罗胜上写着适宜冬日的话语。

# 写宜冬:意为写上冬季适宜的吉利话。,罗胜:有如今天的彩结,古代妇女的头饰。

"从今屈指春期近":从现在开始屈指一算,春天的日期临近了,

"莫使金尊对月空":不要让金杯对着明月空自闲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晓日迎长岁岁同》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创作的一首词。上阙描绘了冬末春初,在太平盛世的欢乐氛围里,清晨阳光依旧,箫鼓歌钟齐鸣,梅花初开的景象。下阕刻画了华丽的罗幕、红色的锦筵,人们头上戴着应冬的罗胜装饰。最后表达春天即将来临,不应辜负时光,要尽情享受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春天即将来临的喜悦与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晏几道这首词创作于宋徽宗崇宁年间的某一冬至日。彼时,蔡京在重九与冬至日,派人向晏几道求取词作。晏几道欣然提笔,写下此篇,其中便有“晓日迎长岁岁同”等句。晏几道性格耿直,不慕权贵,不屑于攀附逢迎。此次受蔡京所托作词,即便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也坚守自我,词中竟无一字提及蔡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晓日迎长岁岁同”,简洁点明冬至这一特殊时间点,白昼自此逐渐变长,年年如此,给人以时光流转的恒常之感,为全词奠定平稳基调。“太平箫鼓间歌钟”,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场景。在这冬至之日,人们以箫鼓、歌钟营造出欢乐氛围,展现出太平盛世里近神赛会的热闹景象,体现出冬至在人们心中如同节日般的重要地位。此句不仅描绘了民俗活动的热闹,更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太平祥和。“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则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色。这两句勾勒出一幅冬末春初的清新画面,虽仍处冬季,却已透露出春的生机。梅花作为报春使者,其初开暗示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已然临近,巧妙呼应冬至这一冬春交替的时间节点。下阕“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词人从室外自然景色转入室内场景描绘。翠绿的罗幕、艳红的锦筵,色彩鲜明,渲染出华丽的氛围,展现出人们在冬至日精心布置筵席,庆祝节日的情景。“钗头罗胜”是古代妇女在冬至日佩戴的一种头饰,用以应景,进一步体现出冬至的民俗风情。“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词人在此直接抒情,劝诫人们莫要辜负这美好时光,应尽情享受生活。这不仅表达了对春天的热切期待,更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如人们深知寒冬过后便是暖春,生活即便处于困境,也应心怀希望,乐观面对。

2.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其细腻笔触,描绘出冬至时节独特的景致与民俗风情,读来亲切自然,引发读者对传统节日和季节变迁的深切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咸杰《偈公六十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杨氏《缔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