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īng
luàn
hòu
shī

朝代:宋作者:吕本中浏览量:3
wǎn
féng
róng
chù
chù
bīng
shí
hòu
fān
wéi
lèi
tōu
shēng
wèi
yǒu
yōu
quán
shǎo
shuì
jīng
jié
bào
cháng
zhú
fàn
zǎi
bèi
tóng
méng
shī

译文

晚年正逢战乱纷纷,处处都在扎营屯兵。在战乱中后死反而成为一种拖累,苟且偷生不知何时才是尽头。忧思累积让人难以入眠,历经劫难常忍受饥饿之苦。真想追随范仔那样的义士,结成同盟起义大军。

逐句剖析

"晚逢戎马际":晚年正逢战乱纷纷,

"处处聚兵时":处处都在扎营屯兵。

"后死翻为累":在战乱中后死反而成为一种拖累,

"偷生未有期":苟且偷生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积忧全少睡":忧思累积让人难以入眠,

"经劫抱长饥":历经劫难常忍受饥饿之苦。

"欲逐范仔辈":真想追随范仔那样的义士,

# 欲逐范仔辈:逐,追逐。范仔,据作者自注:“近闻河北布衣范仔起义师”,布衣是没有功名的百姓。

"同盟起义师":结成同盟起义大军。

# 同盟起义师:自注:近闻河北布衣范仔(二字原缺,据《瀛奎律髓》补)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兵乱后杂诗(其一)》是宋代诗人吕本中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靖康之变为背景,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社会图景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战乱中处处屯兵、百姓流离的景象,通过“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等句,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生存困境。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个人苦难升华到家国情怀,“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一句,展现出诗人在绝境中仍怀有的抗敌决心与爱国热忱。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现实苦难的如实刻画,又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吕本中(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公著曾孙。绍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后因忤逆秦桧被罢官。吕本中的诗属江西派,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活法”之说。其作诗常常锻字炼句,刻意苦吟,讲求新意。他还擅长填词,主要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等传统题材。其词用语清丽自然,表现手法新颖。主要作品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微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后因宗泽率军反攻而被迫撤离。次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春日,金兵再次南下,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父子掳往北方。待金兵退尽后,作者返回汴京,亲眼见到战乱留下的满目疮痍,又亲身经历了逃难途中的苦楚,于是写下许多情感沉痛的诗作,这组诗便诞生于这一时期。《兵乱后杂诗(其一)》是其中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以直白笔触切入时代背景。“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用“戎马”“聚兵”等意象简练勾勒出战乱频仍的社会图景,以白描手法如实记录靖康之变后处处屯兵的动荡现实。颔联“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以矛盾心态揭示战乱中的生存困境。“后死”与“偷生”形成鲜明对照,既写出劫后余生者反因苟活而倍感拖累的苦涩,又以“未有期”三字道尽漫长战乱中看不到尽头的绝望。颈联通过细节刻画深化苦难体验。“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以“积忧”强调忧思的日积月累,因忧思难眠;以“经劫”概括战乱的持续摧残,因劫难常饥。两句从生理(少睡、长饥)与心理(积忧)两个角度,强调战争对人身心的双重戕害。尾联笔锋陡转,由个人悲苦升华为家国情怀。“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借“范仔辈”(泛指抗敌义士)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虽身处绝境,却仍渴望追随义军、共赴国难的决心。“欲逐”“同盟”等词掷地有声,在沉郁基调中注入一股激昂之气,使全诗在控诉战乱的同时,彰显出文人的爱国热忱与抗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白玉蟾《晓晴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