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翛翛似晚秋":风雨声萧瑟,好像晚秋时节一般,
# 翛翛:一作“潇潇”:象声词。
"鸦归门掩伴僧幽":乌鸦归巢后,寺门紧闭,我与僧相伴,一片清幽孤寂。
"云深不见千岩秀":云雾浓厚,看不见千岩的秀丽景色,
"水涨初开万壑留":溪水上涨,耳边的哗哗声响,是千涧万壑泉水争流。
# 留:一作“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钟声将我从梦中唤醒,醒来后我徒然满心怅惘,
#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梦回:从梦中醒来。
"人传书到竟沉浮":有人传话说书信到了,可最终却不知其下落。
"面如田字非吾相":我没有生就像田字那样的富贵面相,
"莫羡班超封列侯":不要羡慕班超被封为列侯。
# 班超:东汉名将。
南宋诗人
吕本中(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公著曾孙。绍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后因忤逆秦桧被罢官。吕本中的诗属江西派,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活法”之说。其作诗常常锻字炼句,刻意苦吟,讲求新意。他还擅长填词,主要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等传统题材。其词用语清丽自然,表现手法新颖。主要作品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微诗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柳州开元寺在夏日雨中的景色,以及诗人在寺中的所思所感。展现了雨中山寺的清幽孤寂,通过诗人的梦境、对书信的期盼和对功名利禄的看法,表达出内心的孤寂、惆怅以及自我宽慰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写“风雨翛翛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的夏日寺中雨景,营造出萧瑟、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忧国忧身的惆怅之情,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中,情景交融。化用:颔联化用顾恺之形容会稽山川之美的赞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描绘出山中夏雨时云雾遮蔽山峰、涧壑流水哗哗的景象,自然流畅且富有新意。用典:尾联借用李安民与班超的典故,将二典糅合,表达自己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以及报国无门的伤感,委婉含蓄地抒发情感。动静结合:颔联中“云深不见千岩秀”是静景,从视觉角度描绘云雾笼罩山峰的景象;“水涨初开万壑留(四库本作流)”是动景,从听觉角度写涧壑中流水声,动静相衬,生动展现山中夏雨的情景。虚实结合:颈联中“钟唤梦回”写从思乡美梦回到现实,“梦”为虚,“现实”为实,通过虚实对比,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游子思乡的深情。衬托:以动衬静,首联中“鸦归”的动态描写,衬托出“门掩伴僧幽”的静谧,更显僧寺的空旷寂寥。
3. 分段赏析
首句“风雨翛翛似晚秋”直接点题,描绘夏日风雨带来的寒意,以“似晚秋”巧妙融合气候与心境,打破季节常规,营造出萧瑟氛围。次句“鸦归门掩伴僧幽”,通过“归鸦”“闭门”“僧舍”等意象,勾勒出黄昏时分静谧孤寂的画面。归鸦回巢、寺门紧闭,与僧人相伴的幽静场景,既展现环境清幽,又将诗人流落他乡、忧国忧身的复杂心绪融入其中,景情交融,奠定全诗深沉基调。“云深不见千岩秀”从视觉角度切入,写暮云弥漫,遮蔽秀丽山峰,展现雨中山景的朦胧。“水涨初开万壑流”则从听觉描绘,写雨水汇聚,万壑中水声轰鸣。两句视听结合,生动呈现山中大雨时云雾缭绕、水流湍急的磅礴景象。同时,诗人化用《世说新语》中顾恺之赞会稽山川“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语,却不着痕迹,行文流畅自然,尽显“流动不滞”的诗风,兼具浑厚清致之美。“钟唤梦回空怅望”,写寺中钟声惊醒思乡美梦,诗人重回现实,徒留“空怅望”的无奈,一个“空”字精准地刻画了梦醒后的失落与空虚。“人传书到竟沈浮”化用殷洪乔寄书典故,以书信浮沉不定,暗喻家乡音信渺茫,深刻体现游子对亲人的牵挂。此联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细腻展现思乡深情,虽空灵剔透,却暗合江西诗派炼字、用典之法,于婉转中见功力。诗人巧妙糅合李安民与班超典故,直言自己“不是封侯骨相人”。一方面借此表达对功名富贵的淡然态度,另一方面以班超立功异域的典故,委婉吐露自己渴望驱除胡虏、却报国无门的伤感。尾联以议论收束,奇崛有力,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相联结,深化主题,用典自然,既承袭江西诗派技法,又突破其生硬局限,展现独特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开元寺夏雨》以景起笔,开篇借夏雨勾勒晚秋萧瑟之境,奠定深沉基调;以议论收尾,尾联借李安民、班超典故抒发感慨,笔锋奇崛,意蕴深远。全诗用典自然无痕,将顾恺之赞语、殷洪乔寄书等典故信手拈来,与诗意浑然相融。在创作技法上,虽承袭江西诗派炼字、用典之法,却能突破其生硬刻板的局限,以灵动笔触实现情景交融,兼具含蓄深致与流转之美,故而赢得江西诗派内外乃至后世批评家的一致推崇。
# 五、六深至,不似江西派语。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此诗末句“乃是避地岭外,闻将相骤贵者,亦老杜秦蜀湖湘之意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