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
zhōu
yáng
shān
guī

朝代:宋作者:吕本中浏览量:3
shāo
yān
zhàng
jìn
xiāng
tán
bìng
shuāi
tuí
kān
ér
zhī
lái
qiáng
yán
fēng
shèng
jiāng
nán

译文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逐句剖析

"稍离烟瘴近湘潭":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

# 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

"疾病衰颓已不堪":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 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儿女不知来避地":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

# 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

"强言风物胜江南":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 风物:风光景物。,强言:坚持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连州阳山归路》是宋代吕本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围绕着诗人避乱归乡途中的复杂情感展开。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虽然逐渐远离恶劣的环境,但自身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透露出一种身心俱疲的无奈。后两句则通过儿女的天真言语与诗人内心愁苦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儿女不理解父亲避乱的苦衷,还觉得当地风景胜过江南,这种反差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在动荡局势下百姓生活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吕本中(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公著曾孙。绍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后因忤逆秦桧被罢官。吕本中的诗属江西派,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活法”之说。其作诗常常锻字炼句,刻意苦吟,讲求新意。他还擅长填词,主要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等传统题材。其词用语清丽自然,表现手法新颖。主要作品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微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吕本中为避战乱一路南行,直至连州暂居。当他决定离开连州踏上北归之路时,写下此诗,倾诉流亡途中的满心愁绪。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被迫前往两广避祸,后又辗转从广东奔赴湖南。彼时,年已过不惑的诗人,本就身染疾病,长途跋涉更令他疲惫不堪。反观同行的子女,正值青春年少,体力充沛,不仅未将艰辛的旅途放在心上,还对沿途的一切充满好奇。强烈的反差触动诗人心绪,于是创作此诗以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行旅题材诗。描绘了作者在前往湘潭的归途中,身体因疾病而衰颓,内心充满不堪的忧愁。儿女却不懂得身处避地的艰难,还天真地夸赞当地风物胜过江南,表达了作者在行旅中面对困境的忧愁与对儿女天真的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衬苦,诗的前两句写诗人自己“疾病衰颓已不堪”,身体因流亡生活的困苦而极度虚弱,心情沉重压抑;后两句写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小儿女们不懂得是在逃难,还说眼前的风景比江南还好。通过诗人的愁苦与儿女的天真无知形成鲜明对比,以儿女的不懂事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思与凄苦,让诗人的流亡之痛更加深沉。渲染:“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通过“烟瘴”一词描绘出岭南地区环境的恶劣,又用“疾病”“衰颓”“不堪”等词,从多个方面极力渲染了诗人自身身体的糟糕状况以及流亡生活的艰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所承受的身心双重折磨,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这种渲染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痛苦情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所处的艰难境遇。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自身行程。“烟瘴”二字精准勾勒出岭南特有的气候特征,同时也隐晦暗示了诗人因躲避战乱而客居连州,在恶劣环境下饱受艰辛的生活境遇。随后,诗人连用“疾病”“衰颓”“不堪”等词,直陈流亡生活对身体的严重损耗,不仅凸显出环境的严酷,更将内心深处对国事的忧虑与焦灼含蓄道出,字里行间满是低沉悲怆的愁绪。这两句诗以岭南“烟瘴”为依托,直抒困境中的不堪,正是诗人将情感寄寓于风物吟咏这一传统手法的典型体现。后两句笔锋陡然一转,视角从自身转向小儿女。孩子们并不知晓这是一场颠沛流离的逃难之旅,反而兴致勃勃地坚称眼前所见的风光远胜江南。此二句看似平淡自然,实则蕴含着诗人精妙的构思。全诗以“避地”为核心,眼前的景致或许确实不逊色于江南,但对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诗人而言,此刻的他正处于流亡之中,遥望故土,战火纷飞,满心皆是愁绪,又如何能有心欣赏眼前美景?反观年幼的儿女,尚未尝尽生活艰辛,自然与大人感受迥异。诗人特意以“强言”二字形容小儿女的话语,在不动声色间反衬出自己的深重忧思,道尽了心中无尽的凄苦。吕本中以小儿女的懵懂天真来抒发内心情感,尽管与前人的创作路径有所不同,但其构思的灵感或许仍源于对前人作品的借鉴与化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极具层次与张力。前两句以直白的笔触正面铺陈,字里行间满溢凝重压抑之感,将流亡途中的困顿与愁苦和盘托出。后两句笔锋一转,采用侧面衬托之法,看似以轻松语调描绘小儿女对异乡风物的新奇赞叹,实则于轻描淡写间,让情感的波澜更为汹涌。这种反差不仅没有削弱痛苦,反而将诗人的悲怆之情烘托得愈发浓烈深沉,余韵悠长。作为江西诗派的一员,吕本中在创作中深谙“悟入”“活法”之道。此诗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精髓,却又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独特的艺术创造。他以凝练老到的笔触,将自身的遭际与家国之忧熔铸于诗,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创新精神,使诗作呈现出沉浑老成的独特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崇《归朝欢·翠羽低飞帘半揭》

下一篇:宋·魏野《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