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xiù
cái
suǒ
shuāng
guì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lǐn
rán
xiāng
duì
gǎn
xiāng
zhí
gàn
líng
kōng
wèi
yào
gēn
dào
jiǔ
quán
chù
shì
jiān
wéi
yǒu
zhé
lóng
zhī

译文

两棵桧树凛然挺立,谁敢欺侮?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却无意标新立异。它们的根须深扎九泉之下毫无弯曲,唯有潜伏地下的蛰龙能知晓其正直。

逐句剖析

"凛然相对敢相欺":两棵桧树凛然挺立,谁敢欺侮?

# 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直干凌空未要奇":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却无意标新立异。

# 凌空:迫近天空,言其高。

"根到九泉无曲处":它们的根须深扎九泉之下毫无弯曲,

# 九泉:地下深处。

"世间惟有蛰龙知":唯有潜伏地下的蛰龙能知晓其正直。

# 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 唐 曹松 《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金 元好问 《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咏赞友人王复庭院中的双桧树,表面写树,实则喻人,抒发了对高洁品格的赞颂与对时局的隐忧,并因“蛰龙”一词的曲解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导火索。全诗以双桧树为意象,前两句“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描绘桧树刚直挺拔的姿态,象征王复刚正不阿的品格;后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进一步以深直根系隐喻表里如一的高风亮节,并以“蛰龙”(暗指隐士或贤者)暗示正直之士不为世俗所知的境遇。诗中“蛰龙”被政敌曲解为影射皇帝,成为苏轼被诬“不臣”的罪名,引发牵连三十九人的“乌台诗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作于苏轼四十四岁,因沈括曲解“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为影射皇权(“飞龙在天”为帝王象征,“蛰龙”暗指地下逆臣),诬其“不臣之心”,引发牵连三十九位亲友的“乌台诗案”,以文字罪震动朝野。此案成为北宋党争中以诗构陷的典型,亦凸显苏轼咏物诗中隐喻的锋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介绍了友人王复宅中双桧的形态,描绘了桧树“凛然相对”“直干凌空”的威严姿态与“根到九泉无曲”的深直根系;体现了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以桧树笔直不屈的身形(“直干凌空”)与深直不曲的根系(“根到九泉”),暗喻王复行医济世、表里如一的刚正品格;营造了“惟有蛰龙知”的隐喻空间:“蛰龙”既写地下潜龙与桧根相知的自然意象,又暗含对贤者隐于民间、高洁不为世俗所知的感慨,语言双关中暗藏对时局的讽喻;表达了对士人风骨的赞颂——桧树“未要奇”(不逐虚名)的质朴与“九泉无曲”的纯粹,寄托苏轼对“威武不屈、光明磊落”精神境界的追慕,却在“乌台诗案”中因“蛰龙”被曲解为影射皇权,酿成文字冤狱,反证此诗隐喻之锐利与诗人赤诚之悲壮。

2. 写作手法

双关:“蛰龙”既呼应桧树根系深藏,又暗含对政治现实的讽喻,语言含蓄而暗藏机锋。反衬:桧树的“直”与世俗的“曲”形成对比,暗讽官场中趋炎附势的风气,反衬诗人对刚直品格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首联“凛然相对”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桧树威严气势,“直干凌空”突出其刚直不屈的形态,暗喻友人品格。尾联以“根到九泉无曲”深化桧树的象征意义,呼应“蛰龙”这一超脱世俗的知音,在写景中注入对现实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是苏轼为钱塘乡医王复所作,赞其庭院中两株百年古桧。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以桧喻人,既赞古桧根干笔直、凛然不屈,亦颂王复行医济世、表里如一的品格。然沈括以“蛰龙”暗刺皇权(“飞龙在天”喻帝王),诬苏轼有“不臣之心”,致“乌台诗案”爆发,牵连三十九位亲友,查抄百余首诗作。苏轼狱中自忖难逃死劫,悲书两首诀别诗,此事成北宋文字狱标志性冤案,亦见其咏物诗中隐喻之锐利与政治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元干《小重山·谁向晴窗伴素馨》

下一篇:宋·刘巨《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