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去学仙":有一个人去学习修仙之道,
"一个去学佛":另一个人去学习佛理。
"仙饮千杯醉似泥":修仙的人能畅饮千杯,醉得像烂泥一样,
"皮骨如金石":可身体却如同金石般强健。
"不饮便康强":学佛的人不饮酒便身体健康,
"佛寿须千百":期望佛能赐予他们千百岁的寿命。
"八十余年入涅盘":即便只能活到八十多岁便离世,
"且进杯中物":我还是要继续畅饮杯中的美酒。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学仙者“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与学佛者“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进行对比。学仙者纵酒却身体强健如金石,学佛者滴酒不沾以求长寿,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结果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引发读者对不同生活理念的思考,强化了词的表现力。象征:“仙”与“佛”在此处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学仙者代表着一种放纵自由、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学佛者则象征着克制自律、追求长寿与精神超脱的理念。通过这两个象征,词人将抽象的人生观念具象化,便于读者理解其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探讨。
2.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简洁明了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接着,“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描绘了学仙者的形象,他们纵情饮酒,即便喝得烂醉如泥,身体却强健得如同金石一般。这展现出一种放纵不羁、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便生活充满醉意,也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与自由的灵魂。而“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则刻画了学佛者的状态,他们克制自己不饮酒,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健康与长寿,以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体现出一种自律、内敛的人生追求。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思考不同生活方式的利弊。最后“八十馀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词人以一种豁达幽默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即便寿命有限,八十余年便可能“入涅槃”,但依然选择继续饮酒。这并非是对健康与寿命的忽视,而是在经历世事沧桑后,对人生的一种坦然接受。他不愿意因追求长寿而放弃饮酒带来的乐趣,展现出辛弃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选择的坚持,在看似玩世不恭的态度下,实则蕴含着对人生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上一篇:宋·苏辙《索居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