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吹笛戍楼间":胡地的乐手在戍楼间吹奏笛子。
#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楼上萧条海月闲":戍楼上一片寂寥,唯有如海般辽阔的明月静静悬着。
# 闲:这里有清幽之意。,海:一作“明”。,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借问落梅凡几曲":试问这《梅花落》的曲调究竟吹奏了多少遍,
# 凡几:共计多少。,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借问:犹询问。
"从风一夜满关山":悲凉的笛声随风飘荡,一夜之间洒满了整片关山。
#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从风:随风。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出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表达了诗人深沉的乡愁。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出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
3. 分段赏析
首句“胡人吹笛戍楼间”,以动态场景开篇。戍楼作为军事防御建筑,本是戍卒驻守的冷硬空间,却飘出胡笳笛韵。这种刚柔并置的意象组合,暗示着边塞军旅生活的文化多元性。“胡人”与“戍楼”的并置,既点明地域特征,又暗含文化碰撞的深层意蕴——笛声不仅是娱乐,更是跨越族群的共同语言,在荒寒之地构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次句“楼上萧条海月闲”,视角由听觉转向视觉。戍楼之“萧条”与海月之“闲”形成张力结构:铁血边关的肃杀与亘古明月的永恒形成对照,而“闲”字尤见匠心。这看似闲逸的月光,实则是无数征人望月思归的无声见证,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立悄然点破。月光的“闲”反衬出人世的“不闲”,在静谧中涌动着深沉的情感波澜。三句“借问落梅凡几曲”,以问句转折,将意境推向历史纵深。“落梅”典出《梅花落》,这一横吹古曲自汉代流传,承载着征人思乡的文化记忆。诗人不直言乡愁,却借询问曲目数量,暗示笛声中凝结着无数代戍卒的集体记忆。末句“从风一夜满关山”,以通感手法收束全篇。这里的“满”字堪称诗眼:既写笛声的充盈天地,又喻乡愁的弥漫无际。
上一篇:唐·白居易《二月二日》
下一篇:唐·皮日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