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与天迥":在积雪覆盖的大地上,看起来天与地相隔遥远,
# 迥:远。
"屯军连塞愁":军队驻扎在连绵的边塞中备感忧愁。
# 屯军:屯聚戌守之卒。
"谁知此行迈":谁能理解我们奔赴此行,
# 此行迈:此行遥远。行迈:行走不止,远行。《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马瑞辰通释:“迈亦为行,对行言,则为远行。行迈连言,犹《古诗》云·‘行行重行行’也。”
"不为觅封侯":不是为了追求封侯荣耀。
# 觅封侯:觅取封侯。这句说县尉送兵,非同将士在求建功立业。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塞外积雪与天相接的苦寒景象,以及军队屯驻边塞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愁郁的氛围。同时,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此次远行并非为了追求封侯之赏,体现出其对自身使命的担当以及对边塞形势的隐忧,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与家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诗人“不为觅封侯”和当时众人投身边塞追求立功封侯的普遍心态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与众不同,体现其家国情怀、责任感以及未得重用的无奈。反问:“谁知此行迈”使用反问语气,增强语气,引发读者对诗人远行目的的思考,也加深了诗句的情感力量。直抒胸臆:“屯军连塞愁”中的“愁”字、“不为觅封侯”中的“不为”,直接点明边塞将士的愁绪以及诗人送兵的目的,直白地表达情感与态度。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积雪与天迥”,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塞外雪景图。皑皑积雪与高远的天空相连,展现出边塞环境的辽阔与苦寒。“迥”字强调了雪天相接的遥远之感,给人以空旷、孤寂的视觉冲击,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生活的艰苦。“屯军连塞愁”,描绘了军队在边塞驻扎的情景,众多营帐连绵不绝。一个“愁”字,将边塞将士们因环境恶劣、局势不明而产生的愁绪直接点明,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郁的情感基调,暗示了诗人对边疆形势的忧虑。后两句:“谁知此行迈”,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自己此次远行的目的。“行迈”即远行,表明诗人此次送兵路途遥远、行程艰辛。“不为觅封侯”则直接表明心迹,用“不为”二字坚决地否定了通过此行获取功名的意图。在当时,立功封侯是许多人投身边塞的追求,而诗人却明确表示自己并非如此,言外之意是他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或是对边塞潜在危机有着更深的忧虑,体现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也流露出未得重用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用词凝练刚劲,意象鲜明,将军队戍守边防的景象与内心的矛盾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展现战士们历经的艰难困苦与顽强坚韧,抒发了对他们的由衷钦佩,彰显了士兵坚守职责、无畏奉献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