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多远别":在边城凉州要面临远别,
# 边城:因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边城即指凉州。
"此去莫徒然":你这一次离去不要徒劳无功。
# 徒然:徒劳。
"问礼知才子":寻章问理之间,知晓你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才子,
# 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此是谦辞,意谓与李十七谈论。
"登科及少年":一定能在少年时就考中进士,登科及第。
# 登科:科举时代称考中进士为“登科”“登第”。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出门看落日":走出门外眺望落日,
"驱马向秋天":你策马奔向苍茫的秋天。
"高价人争重":优秀的人才会让人争相追捧,
# 高价:指器物珍贵常用以比喻人的声望。这里意为有才德的人身价高。
"行当早著鞭":此行一定要早做努力、奋力进取。
# 早著鞭:早得志。《晋书·刘琨传》:“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犹言着手进行,开始做。后常用以勉人努力进取。著:一作着。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五言律诗,是高适在秋末河西送李十七入京应试时所作。虽是送别诗,但并无离愁别绪的伤感,反而是对友人的勉励,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寄寓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行当早著鞭”一句中,“著鞭”一词源自《晋书·刘琨传》的记载。据史载,东晋名将祖逖与刘琨是好友,二人青年时同寝,闻鸡起舞、励志报国。后来刘琨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这里的“著鞭”原指“挥鞭催马”,后引申为“奋发进取、积极行动”。诗中“行当早著鞭”正是借用这一典故,以“祖逖与刘琨”的故事为背景,鼓励李十七抓住当下的有利时机,像祖逖一样奋发向前,及早努力进取,争取早日成就功业。融情于景:颈联“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描写分别景象,夕阳西下,黄昏日暮。余晖之中,诗人目送友人策马奔向远方。将依依不舍的离别感伤与深厚情谊,融入景色之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点明了送别的主题。“多别远”是诗人当时身处河西边塞之城,距离中原腹地有万里之遥,已经经历过很多场别离。当朋友李十七要离开远行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伤感,“莫徒然”,是一种勉励,勉励李十七此次远行能够有一番作为,莫要徒劳无功。颔联“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称赞李十七的才能,熟礼明经,科场取胜应是手到擒来。“问礼”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这里是谦辞,意谓与李十七谈论。诗人之所以勉励朋友,是因为他了解朋友李十七是一个熟读诗书,学识渊博的才子,凭着这份才华,在少年之时就已登科及第,可谓春风得意。诗人相信,以朋友的才华,定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程,于是他勉励并期待着。颈联“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指向征途,“落日”、“驱马”、“向秋天”,寥寥数语勾勒出一番送别场景:落日余晖,秋高气爽,诗人目送着朋友李十七策马奔向远方。景物明朗开阔,融情于景,预示李十七此去前途无限。尾联“高价人争重,行当早著鞭。”一语双关,勉励朋友,要抓住这样有利的时机,及早地努力进取,争取早日成就一番功业。用“著鞭”的典故,向友人致以美好的祝愿,希望李十七能早日登科,名动天下。
# 高适在河西送人人京应试,观“登科及少年”、“行当早着鞭”之语可见。
现代刘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