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日好读书":我年轻时便喜好读书,
"晚年学垂纶":晚年却学起了钓鱼。
# 垂纶:垂纶钓鱼。纶,指丝制的钓鱼线。传说吕尚(姜太公)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后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漆园多乔木":漆园里乔木郁郁葱葱,
# 漆园:古地名。战国时庄周为吏之处,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北,高适在出仕前曾长期客居此地。睢水:战国时魏所开鸿沟支派之一,故道自今河南开封东鸿沟出东流经杞县、睢县北,宁陵、商丘市南,又经安徽江苏注入古代泗水。
"睢水清粼粼":睢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
"诏书下柴门":朝廷诏书传到贫寒家门,
"天命敢逡巡":皇命在身岂敢犹豫迟疑。
# 逡巡:徘徊不进,犹豫不前。
"赫赫三伏时":炎炎三伏天气里,
# 赫赫:形容炎热炽盛。《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成玄英疏:“赫赫,阳气热也。”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咸秦:指秦都城咸阳,唐人多借指长安。
"十日到咸秦":十日奔波抵达京城咸秦。
"褐衣不得见":身穿粗布褐衣无法面圣,
# 褐衣:粗布衣服,借指贫贱者。
"黄绶翻在身":却意外得授低级官职黄绶加身。
# 黄绶: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吏道顿羁束":官场之道顿时如枷锁束缚,
"生涯难重陈":人生境遇已难再从头论起。
"北使经大寒":曾奉命北使历经严寒,
# 经大寒:《文苑英华》作“经天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冷之时,因此次送兵经冬历春,故曰。,北使:指天宝九载冬高适送兵至清夷军之事。
"关山饶苦辛":关山跋涉受尽苦辛。
"边兵若刍狗":边疆士兵命如草芥,
#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战骨成埃尘":战死白骨皆化作尘埃埃尘。
"行矣勿复言":算了吧不必再言说,
"归欤伤我神":归乡之念更伤我心神。
"如何燕赵陲":怎料在燕赵边陲之地,
# 燕赵:战国时燕赵两国之地,相当于今河北省、山西省北部一带。此指高适送军所至蓟北之地。
"忽遇平生亲":忽然遇见平生知己故人。
"开馆纳征骑":你开设馆舍接纳疲惫的征骑,
"弹弦娱远宾":弹奏琴弦娱悦远方来客。
"飘飖天地间":天地间我们飘泊不定,
"一别方兹晨":今日一别又将各赴征程。
"东道有佳作":您的诗文如东道佳作冠绝一时,
# 东道:即东道主。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事见《左传·僖公三十年》。因郑在秦东,能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因以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此处指侯少府。
"南朝无此人":南朝文人也难有比肩之人。
# 南朝:据《魏书·温子昇传》,萧衍称赞温子昇的诗文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济阴王晖说:“我子昇足以陵颜(延之)轹谢(灵运),含任(昉)吐沈(约)。”此句称赞侯少府的文采无人可比。
"性灵出万象":诗中灵韵超越万象之外,
# 性灵:智慧,聪明。
"风骨超常伦":风骨品格更胜寻常流伦。
# 风骨:形容诗文有力量有个性。超《文苑英华》作“遗”。
"吾党谢王粲":我们这辈人推崇你如谢灵运、王粲,
# 王粲:三国魏山阳郡高平人,博学多才,擅长诗赋颇有风骨,为“建安七子”之一。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群贤推郄诜":众贤士皆推举你似郤诜般才俊。
# 郄诜:字广基,晋代济阴单父人。他一生为官廉洁,事母至孝;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出镇雍州,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且郄诜曾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郄诜传》。
"明时取秀才":圣明时代你考取秀才功名,
#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常用以称颂本朝。蒲津:《元和郡县志》卷十二:“河东县蒲坂关,一名蒲津关,在县西四里。”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上,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
"落日过蒲津":落日时分渡过蒲津关津。
"节苦名已富":志节清苦而声名远富,
"禄微家转贫":俸禄微薄却家境转贫。
"相逢愧薄游":与你相逢惭愧于自己仕途卑微,
# 薄游:为薄禄而宦游于外。有时用为谦辞。陶钧:本指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治国的大道。《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以其能制器为大小,比之于天。”司马贞索隐引张晏曰:“陶,冶;钧,范也。作器,下所转者名钧。”
"抚己荷陶钧":抚心反省自身肩负重任。
"心事正堪尽":心中愁绪正待尽情倾诉,
"离居宁太频":怎堪离别与独居太过频繁?
# 离居:《全唐诗》下注:“一作忧。”
"两河归路遥":两河故园归途遥远,
# 两河: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北折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高适此时在河北,将要回河南,此处可理解为从东北南返之路。
"二月芳草新":二月里芳草已萌新。
"柳接滹沱暗":柳枝连接滹沱河一片暗绿,
# 滹沱:即滹沱河,在今河北省西部。
"莺连渤海春":莺啼伴随渤海春光明媚。
"谁谓行路难":谁说前路艰难难行,
"猥当希代珍":你我皆为稀世珍宝般值得珍存。
# 猥:谦辞。犹言辱。
"提握每终日":虽每日握别在手终须分离,
# 提握:执手,携手。
"相思犹比邻":相思之情却让我们如近邻相亲。
"江海有扁舟":江海之上有一叶扁舟可泛,
# 扁舟:《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后遂以乘舟浮江湖或江海泛指归隐。
"丘园有角巾":田园之中有一角头巾可戴。
# 角巾:方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丘园:家园,乡村。借指隐居之处。《周易·贲卦》:“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
"君意定何适":您心意究竟向往何处,
"我怀知所遵":我心怀归隐早有遵循。
"浮沉各异宜":人生浮沉各有适宜之道,
# 浮沉:在水中时而浮起,时而沉下,比喻盛衰或仕隐。
"老大贵全真":年老时贵在保持本真。
# 全真:保全真性。道家认为,人要顺随自然,不受世俗拘束,才能归真返璞,保全人生来固有的本真。
"莫作云霄计":莫要再作青云直上之计,
"遑遑随缙绅":勿再匆忙追逐官场缙绅。
#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于绅。……字本作搢,插笏于大带与革带之间。,遑遑:奔忙不定的样子。《文苑英华》作“栖遑”。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答侯少府》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赠答抒怀诗。诗追叙诗人宋中隐居、应诏入京任县尉及送兵边塞目睹士兵悲惨境遇的经历,述燕赵边陲偶遇侯少府、赞其才华及二人仕途不顺、离别的情景,展望归途景色,表明向往隐逸的选择;抒发对隐居的怀念、入仕矛盾,对士兵的同情与对朝廷的批判,表达与友人的情谊、离别怅惘,以及顺从本心、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 分段赏析
此诗前十八句追叙自身经历:诗的开篇,高适以“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四句,描绘出一幅悠然闲适的隐居图景。在宋中之地,他或沉浸于书卷之中,或执竿垂钓,眼前是郁郁葱葱的乔木,耳畔是潺潺流动的睢水。这般宁静淡泊的生活,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尽显诗人远离尘世喧嚣的惬意。然而,命运的转折随之而来。“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八句,记录了天宝八载,高适应诏入京的经过。朝廷的诏书打破了隐居的平静,尽管已至晚年,他仍怀着“天命难违”的使命感,顶着三伏酷暑,十日兼程赶赴长安。这份急切,是他渴望施展抱负、为国效力的热忱。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仅获封丘县尉这一低微官职,“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寒酸的穿着与卑微小吏的身份,让他既为能踏入仕途而欣喜,又为失去自由隐居生活而惋惜,复杂心绪交织。“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六句,将笔触转向天宝九载送兵清夷军的经历。边塞的严寒、关山的险阻,路途的艰辛不言而喻。而更令他痛心的是,目睹了“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的残酷景象。士兵们如草芥般被随意驱使,战死沙场后仅化作尘埃,生命毫无尊严可言。高适对此深感不满,字里行间饱含对底层士兵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也暗含对朝廷军事政策的批判。中间二十句叙述他乡遇故知:“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诗人笔锋一转,在燕赵边陲之地,意外与侯少府相逢。这份惊喜,如同在茫茫沙漠中遇见绿洲,瞬间驱散了旅途的孤寂与疲惫。“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侯少府热情地开设馆舍接待,还弹奏琴弦为他助兴,尽显真挚情谊。短暂的相聚时光,让高适倍感温暖。紧接着,“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六句,高适毫不吝啬地赞美侯少府的才华。他认为侯少府的诗文独具灵秀,超越万象,风骨更是远超常人,即便南朝的文人也难以企及。这般高度评价,不仅是对友人文学成就的认可,更体现出二人在精神层面的共鸣。“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郤诜”,高适以王粲自比,将侯少府比作郤诜,谦逊中尽显对友人的推崇。“明时取秀才,落日过蒲津。节苦名已富,禄微家转贫”八句,写及二人的离别。侯少府虽声名远扬,却家境贫寒;自己则仕途不顺,俸禄微薄,只能四处宦游。短暂的重逢后,又要踏上各自的旅程,“相逢愧薄游,抚己荷陶钧”,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有对友人过往帮助的感激,离情别绪在字里行间蔓延。“两河”以后十六句,诗人展望自己的归途,选择超脱豁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未来。“两河归路遥,二月芳草新。柳接滹沱暗,莺连渤海春”,高适开始想象归途中的早春景色。归途遥远,但二月的大地已芳草萋萋,滹沱河畔柳色葱茏,渤海之滨莺啼燕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明丽的景色,看似是对归途的期待,实则暗含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乐景衬哀情,更添离别的惆怅。“谁谓行路难,猥当希代珍。提握每终日,相思犹比邻”四句,写在归途艰难之际,得到侯少府所赠诗文。这份情谊如稀世珍宝,他每日捧读,虽与友人相隔甚远,但思念之情却让彼此仿若比邻而居,强调了友情的珍贵与持久。诗的最后,“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君意定何适,我怀知所遵。浮沈各异宜,老大贵全真。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八句,高适表明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他向往“江海扁舟”“丘园角巾”的隐逸生活,劝诫友人无论选择仕途沉浮,都应顺从本心,保持天性,不必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这番话语,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他历经世事沧桑后,内心超脱豁达的真实写照,为全诗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3. 作品点评
全诗笔触犀利,直陈现实;写景雄浑大气,意境开阔;抒情豪放激昂,酣畅淋漓。全诗将其仕途失意的愤懑,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唐·许圉师《咏牛应制》
下一篇:唐·李白《双燕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