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ān
dào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gōng
zhǐ
yíng
jiàn
huà
zhōng
zhī
jīn
xiě
dào
shuǐ
qióng
tiān
miǎo
dìng
fēi
chén
jiān
rén

译文

像公子这般俊美的人只应该在画里出现,我在这里只知道其中的迷津。抄书抄写到水穷天末,才能确定公子你不是尘世之中的凡夫俗子。

逐句剖析

"公子只应见画":像公子这般俊美的人只应该在画里出现,

"此中我独知津":我在这里只知道其中的迷津。

# 知:知道。

"写到水穷天杪":抄书抄写到水穷天末,

# 天杪:天际。

"定非尘土间人":才能确定公子你不是尘世之中的凡夫俗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失题三道(其一)》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六言古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诗中首句“公子只应见画”以画中人比喻公子的超凡脱俗,暗示其非凡气质。次句“此中我独知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独特理解和把握,体现了诗人对高远精神追求的自信。后两句“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进一步强调,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人绝非凡夫俗子,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以及对超凡脱俗精神的向往。这首诗通过对“公子”的描写,折射出诗人自身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失题三道(其三)》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六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这首诗通过对画中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境界的深刻理解和对超凡脱俗精神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中通过“公子”与“我”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艺术境界的深刻理解。象征:“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中“水穷天杪”则象征着超凡脱俗的高远境界,暗示诗人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首句:“公子只应见画”,诗人以“公子”代指那些只能看到表面的人,暗示他们只能欣赏到画作的外在美,却无法领悟其中的深层意蕴。次句:“此中我独知津”,诗人以“我独知津”表明自己对画中境界的独特理解和把握。“知津”一词暗示诗人能够洞察其中的奥妙,表达了他对艺术和精神境界的深刻领悟。第三、四句:“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这两句通过“水穷天杪”这一意象,描绘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认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绝非凡夫俗子,而是具有高尚品格和超凡精神的人。

4. 作品点评

《失题三道(其一)》这首诗语言朴实、直接,通过对画中境界的描写,赞美了那些具有高尚品格和超凡脱俗精神的人。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即来》

下一篇:宋·陆游《立夏前二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