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gōng
chūn
l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chūn
lán
měi
rén
cǎi
xiū
xiàn
shí
wén
fēng
xiāng
péng
ài
shēn
jiàn
dān
qīng
xiě
zhēn
sāo
zhuàn
duì
zhī
líng
jūn
guān
pèi
gǎn
yàn

译文

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蓬草和艾草多到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的地步。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以免亵渎了他。

逐句剖析

"春兰如美人":春兰花就像是美人,

"不采羞自献":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

# 羞:难为情,害羞。

"时闻风露香":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蓬艾深不见":蓬草和艾草多到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

# 蓬艾:泛指丛棘荒草。

"丹青写真色":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

# 真色:真正的面貌。形容画得逼真。,丹青:丹和青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故以此代指绘画。

"欲补离骚传":达到了可补《离骚》的地步。

# 离骚:战国楚诗人屈原作的《楚辞》篇名,文中多次写到兰花。

"对之如灵均":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

# 灵均:即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冠佩不敢燕":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以免亵渎了他。

# 燕:轻慢,亵渎。,冠佩:把花戴在头上或佩在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杨次公春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聚焦兰之风神,“幽姿不可名”以虚笔写其超逸之态,“清芬”暗合君子德馨,而“孤芳自山谷”更以遗世独立的意象,凸显兰花不媚俗流的孤高品格;后四句写诗人对兰花的爱慕也与众不同,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意合崇敬之情,同时对画作也给予了肯定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杨次公春兰》创作于苏轼政治生涯的微妙阶段——元祐五年(1090年),时值其以龙图阁学士身份二度主政杭州。这首诗作于同年,是作者欣赏杨次公的春兰图后的题画之作。此作既是对画者“摄兰魂入墨”的精准赞誉,更在题咏间悄然完成了一场文人精神的共鸣——以空谷幽兰为镜,映照出士大夫“守洁于浊世”的终极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春兰之作,诗歌写兰花的风姿非同一般,写足了兰花的风神。其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外观的形貌,更在于内蕴的韵致。故略其形而写其神。也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意和崇敬之情,同时对画作也给予了肯定评价。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的“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一句,将莲花赋予了人的性格特征,写出了兰花的美丽动人。比喻:诗中明以美人喻兰,暗以兰喻隐君子。

3. 分段赏析

兰花的风姿卓绝,超凡脱俗。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春兰犹如美人”,其姿态娟秀妩媚,不言自明;更令诗人倾心的是它那超凡脱俗的气质。兰花不以绚烂的花朵炫耀于人,也不似巫山神女那般主动亲近,若无知音赏识,它宁愿孤芳自赏,羞涩于自荐。在春风细雨的滋养下,兰花散发着幽香,清雅之气沁人心脾。即便兰花隐匿于蓬蒿杂草之中,人们虽未见其姿,却闻其香,终被诗人所发现。前四句,充分描绘了兰花的风神。其魅力所在,不仅在于外在的形貌,更在于内在的韵味。因此,诗人略去其形,专注描绘其神韵。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也别具一格。古代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多次吟咏兰花。东坡欲以笔墨描绘兰花的真容,以弥补《离骚》之遗憾。他愿效仿屈原,视兰花为芳洁之友,郑重相待,如同屈原那般高冠带剑,纫兰为佩,不敢有丝毫轻慢。

4. 作品点评

此篇诗作独树一帜,它聚焦于审美对象与审美体验的独特之处,而将其他琐碎细节一概省略,这种处理方式展现出诗人非凡的创意与匠心。诗中表面以美人喻兰,其实暗中以兰喻隐君子,故与《离骚》、灵均关合,颇见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态浓意远,余味曲包,故得骚经之流韵。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 常意,而写来深远。

清纪昀《纪评苏诗》

# 次联入微。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元干《花飞》

下一篇:宋·冯去非《所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