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táng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iāng
shàng
西
shān
bàn
yǐn
bāng
tái
guǎn
shí
西
nán
táng
yǒu
西
nán
xiàng
kàn
qiān
fān
luò
qiǎn

译文

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处的楼台馆阁一时间全都朝西。独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可以卧看千张风帆在浅滩收起。

逐句剖析

"江上西山半隐堤":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

# 西山:即樊山,在今湖北武昌西,与赤壁隔江相对,上有苏园,为苏轼贬居黄州时的读书处。

"此邦台馆一时西":此处的楼台馆阁一时间全都朝西。

# 台馆:楼台馆阁。,此邦:指黄州。

"南堂独有西南向":独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

# 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卧看千帆落浅溪":可以卧看千张风帆在浅滩收起。

# 浅溪:谓浅滩,近岸水浅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堂五首(其一)》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七言绝句,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南堂新葺之时。此诗以凝练笔触描绘南堂的地理形胜与江景风貌:首句“江上西山半隐堤”以远景勾勒西山半隐江堤的朦胧轮廓,次句“此邦台馆一时西”点明黄州楼台多朝西而建的地域特色,暗含对当地风物的观察入微。后两句“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聚焦南堂西南向的独特视角,“卧看”二字既显闲适之态,又以“千帆”与“浅溪”的远近对照,将江面舟楫往来、烟波浩渺的动态景象凝缩为水墨画卷。全诗语言清丽,意境疏朗,通过简淡的意象组合(如“半隐堤”“落浅溪”)展现贬谪生涯中难得的超然心境,体现了苏轼“以景写心”的艺术功力与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南堂刚刚修缮完成。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被贬到黄州,先寓居定惠院,后来搬到了距离长江大约八十步远的临皋亭(驿)。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苏轼在临皋亭的南边建造了三间房屋,命名为南堂。房屋建成后,苏轼有感而发,根据眼前的景色创作了这组诗。本首诗就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南堂周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特别是通过“卧看千帆落浅溪”一句,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闲适恬静的心境。白描: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描绘出南堂及其周边的景象,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段赏析

“江上西山半隐堤”​:以远景勾勒临皋亭的地理环境。“半隐”以简笔勾勒山堤关系,不加渲染,却暗含自然景观的错落之美。晨雾或暮霭中,山影与堤岸虚实相生,营造出朦胧的诗意空间。“此邦台馆一时西”​:以俯瞰视角展现黄州城的人文景观。通过“台馆”这一细节,折射黄州城整体风貌,体现诗人对环境的敏锐感知。“一时”赋予静态建筑以时间流动感,仿佛群楼随江流共西倾,增强画面张力。建筑群的统一朝向与后文南堂的“西南向”形成对照,突显其独特性。“南堂独有西南向”​:聚焦南堂的独特方位。:“独有”以对比手法凸显南堂的与众不同,赋予其象征意义。在众多朝西的建筑中,南堂独面西南,既点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又暗示诗人择居于此的深意——便于远眺江景,寄托超然心境。“卧看千帆落浅溪”​:以静态视角捕捉动态画面。“卧看”以慵懒姿态传递超脱心境,与贬谪境遇形成反差,体现苏轼“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宏阔的江景与细腻的近景(浅溪)结合,动静相宜,既有壮阔气象,又有幽微意趣。末句以开阔江景收束,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震《荆南别贾制书东归》

下一篇:宋·郑瀛《丹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