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七十自腰镰":如今人们生活困顿,七十岁的老人还腰插镰刀。
"惭愧春山笋蕨甜":去山里割竹笋和蕨菜充饥。
"岂是闻韶解忘味":人们不是因为听韶乐忘了饭菜的滋味,
# 韶:一作“韵”。古代的音乐。
"迩来三月食无盐":而是山中百姓无盐下锅。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应现实的诗。深刻地揭示了北宋朝廷推行新法后给农村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充分展现出苏轼强烈的写实态度与深切的关爱百姓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位七十岁老翁腰挂镰刀,面对春山笋蕨的画面,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直接呈现出生活场景。用典:“岂是闻韶解忘味”一句运用了“闻韶解忘味”的典故。《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苏轼在此反用该典,表面上似乎是在询问老翁是不是因为听到美妙的音乐而忘记了味道,实际上是为了引出下文真正让老翁食不知味的原因,即生活困苦无盐可吃。
3. 分段赏析
《山村五绝(其三)》第一句“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暗示出百姓生活的艰难。是“新法”实施后,百姓生活压力并未减轻,甚至有所加重的一种体现,含蓄地对“新法”改善民生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进行了讽刺。“惭愧春山笋蕨甜”,“惭愧”一词运用巧妙,老翁本应理所当然地享受自然的馈赠,却心怀惭愧。实际上是因为生活困苦,没有其他更好的食物,只能依赖这些山中野菜度日,所以才会有这种无奈的“惭愧”之感。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百姓生活贫困的画面,暗指“新法”并没有给百姓带来物质生活上的改善,连基本的饮食都成问题,从而对“新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讥讽,也让御史们觉得苏轼是在故意渲染“新法”下的负面情况。第二句,“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这里是反用典故,以一种故作疑惑的语气,实际上是在否定这种可能。苏轼借此暗示老翁忘记味道并不是因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而是另有原因,为下一句揭示真正原因做了巧妙的铺垫。“迩来三月食无盐”,这里是全诗的关键和高潮,直接揭示了老翁生活困苦的具体原因和严重程度。盐在古代是生活必需品,三个月无盐,说明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这无疑是对“新法”中与民生相关政策的直接抨击,暗示“新法”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百姓连盐都吃不上。
上一篇:宋·刘子翚《明妃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