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wǎn
chū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huā
fáng
zhàn
fēng
mài
làng
qīng
lái
wēi
jiāo
jiōng
zhèng
shì
nián
chūn
hǎo
jìn
qīng
míng
gǎi
jiān
chá
huǒ
yóu
diào
zhōu
tiáo
shǐ
使
jūn
gāo
huì
yǒu
qīng
shēng
wèi
zuì
nán
míng

译文

夕阳西斜,花苞在暮色中悄然绽放,晚风轻拂,麦浪如绸缎般温柔起伏。昨夜一场微雨洗净了郊野的尘土,正是一年春光最盛时、清明将近,万物澄明。寒食已过,新火重燃煎茶,冷食未撤,饧粥甜香仍萦绕舌尖。徐使君雅聚高会,余韵清幽。这般乐趣无声无味、却最难用言语形容!

逐句剖析

"日薄花房绽":夕阳西斜,花苞在暮色中悄然绽放,

# 花房:即花冠。

"风和麦浪轻":晚风轻拂,麦浪如绸缎般温柔起伏。

"夜来微雨洗郊坰":昨夜一场微雨洗净了郊野的尘土,

# 郊坰:城市的近郊和远邓。

"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盛时、清明将近,万物澄明。

"已改煎茶火":寒食已过,新火重燃煎茶,

# 煎茶:原指制作茶的工序,即用水煮茶,后被用来指代茶的品种。

"犹调入粥饧":冷食未撤,饧粥甜香仍萦绕舌尖。

# 犹调入粥饧:仍把饧调进粥中。饧:用粮食制的糖。入粥饧:放入“饧粥”的饴糖。“饧粥”是当时寒食清明的食物。

"使君高会有余清":徐使君雅聚高会,余韵清幽。

#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后成为地方长官的代称,或对士大夫的尊称。

"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这般乐趣无声无味、却最难用言语形容!

# 最难名:难以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歌子·晚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节令田园词。此词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晚春物候,通过“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等意象,展现薄暮时分花苞初绽、麦浪翻卷的田园生机,并以“微雨洗郊坰”的清新笔触点染清明前夕的澄澈意境;下片转写文人雅集场景,借“改煎茶火”“调入粥饧”等寒食清明习俗的细节,将节令文化融入日常雅趣,最终以“此乐无声无味”的哲思收束,将宴游之乐升华为超越感官的淡泊超然之境。全词以精巧的时空结构串联自然与人文图景,既呈现暮春三月的农耕时序,又暗含士大夫对生命节律的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歌子·晚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寒食节,时苏轼谪居黄州。这一日微雨初霁,黄州知州徐大受(字君猷)循古礼分赐新火,苏轼以词纪事,将寒食禁火、改火复炊的民俗仪式凝入“已改煎茶火”的闲雅笔触。同期所作《寒食雨二首》以“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写尽谪居困顿,而《徐使君分新火》则以“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自嘲漂泊,三篇作品互文见义:寒食微雨中的煎茶分火,既是苏轼记录生活细节的史笔,更是他于贬谪困厄中淬炼“此乐无声无味”的禅意哲思——以新火点燃的不仅是茶灶,更是对“人间清欢”的执着守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田园诗。全词介绍了北宋寒食节前后的民俗活动(如改火煎茶、调制饧粥)描绘了晚春时节“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的田园风光与“夜来微雨洗郊坰”的清新气象;体现了苏轼对平淡生活的审美升华——以“煎茶”“调粥”等日常琐事提炼“无声无味”的“清欢”哲学,呼应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精神境界;营造了“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的节令氛围,将自然时序(清明)与人文活动(使君高会)交织,形成“余清”之境,暗含对官场浮华的疏离感;表达了“此乐最难名”的生命体验——在麦浪轻摇、微雨润野的晚春图景中,捕捉超越言语的恬淡之乐,展现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创造力。

2. 写作手法

白描:“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以简笔勾勒晚春暮色,将“日薄”“花绽”“风柔”“麦浪”等意象并置,不加雕饰而画面自现,展现田园的宁静生机。对比:“使君高会有余清”以“高会”的热闹反衬“余清”的淡泊,而“此乐无声无味”以“无”写“有”,留白处让读者自行体悟“清欢”的不可言传。

3. 分段赏析

上片“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描绘晚春薄暮的田园风光:夕阳轻抚花蕊,麦浪随风轻摇,夜雨润泽郊野,点明“近清明”的节令特点。下片“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转入寒食习俗与文人雅集场景,以煎茶、调粥的日常活动展现宋代文人的精致生活。末句“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将饮茶聚会的平淡琐事升华为超越言语的“清欢”境界,呼应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审美哲学。

4. 作品点评

这首《南歌子·晚春》,与历代寒食题材诗文互为映照,以独特的文人视角实录了宋代寒食节的特殊风物。词中“清茶饧粥代华筵”的节令书写,既承袭了寒食禁火冷食的古礼(“已改煎茶火”),又以“余清”“无声无味”的审美意境,重构了寒食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核——当盛宴笙歌褪去,真正的节日精魄恰在煎茶调粥的素朴仪式与使君高会的清谈玄思中流淌。苏轼笔下“此乐最难名”的微妙体验,恰与李白“人间无此乐”的咏叹形成跨时空对话,二者共同揭示了中国古代寒食风俗中“以简为美、以淡为真”的哲学维度。作为文学文本与民俗史料的双重载体,此词不仅为考证宋代寒食习俗提供鲜活注脚,更以其对“清欢之境”的诗性捕捉,成为研究古代节令文化雅俗嬗变的重要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一寸金·富贵又争人我》

下一篇:宋·赵釴夫《暮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