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敧枕婆娑两鬓霜":倚枕辗转难眠,两鬓如霜。
"起听檐溜碎喧江":起身听屋檐水泻,似断续喧哗的江水流淌。
# 檐溜:指檐沟流下的水。
"那边玉箸销啼粉":那边佳人啼泪销脂粉,
# 玉箸:一作“玉筯”、“云筋”,此处指眼泪。
"这里车轮转别肠":这边离人如车轮转愁肠。
"诗酒社":诗酒结社,
"水云乡":水云之间。
# 水云乡:多指隐者居游之地。
"可堪醉墨几淋浪":哪堪醉意中挥毫泼墨。
# 淋浪:淋漓,形容畅快、痛快。,醉墨:即醉笔。
"画图恰似归家梦":画境如梦归家乡,
"千里河山寸许长":寸幅之中展尽千里河山。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整首词着重描叙元济之的离愁别绪,情调幽怨,相当动人,刻画了元济之虽游历于山水、徜徉于水云间,看似潇洒,实则内心凄苦的状态。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通过女子落泪(玉筯销啼粉)和车轮转动引发愁肠(车轮转别肠)的细节,生动展现送别时双方的哀伤。借景抒情:“起听檐溜碎喧江”,借清晨檐下水滴声和江水声,烘托送别时的惆怅氛围。想象:“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通过想象友人归家途中所见如在画图中,以缩小的千里河山画面,含蓄表达对友人路途遥远的担忧和离别的愁绪。化用:化用欧阳修“新诗醉墨时一挥。别后寄我无辞远”,言其挥笔写诗作画,醉墨淋漓,其间着一“几”字,隐含机会不多之意。
3. 分段赏析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开篇描绘元济之的衰老模样,他斜倚在枕头上,尽显疲态。“两鬓霜”三字,生动勾勒出其白发丛生、老态尽显的形象。“起听”一句则展现他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有时踱步至廊下,静静聆听檐沟水流的喧嚣,以此打发漫长时光,排解内心郁积的烦闷,从中可深切感受到他生活的孤寂与凄苦。“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此二句别具匠心地表达元济之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词人并未直接写元济之的思乡之情,而是先着墨于家人对他的牵挂。这样的写法不仅让行文更为委婉曲折,也进一步加深了元济之的思乡之愁。“啼粉”即类似啼妆,指轻轻擦拭眉下仿若啼哭的妆容。“玉筯消啼粉”生动展现家人因相思之苦而落泪,泪水冲散了妆容。“这里”一句,描述元济之远游在外,每日对家人思念不断,离别的愁肠如同车轮般不停转动,绵绵无尽,足见其思乡之切。元济之这般浓烈的思乡之情,自然而然地引出送别之意,巧妙地点明了词的主旨。“诗酒社,水云乡”描绘元济之在外的生活情景。他纵情于山水之间,与友人相聚饮酒、结社赋诗,自在地徜徉于如诗如画的水云之乡,表面看来生活潇洒惬意、无拘无束。然而,其内心实则充满苦涩,紧接着的“可堪醉墨几淋浪”便揭示了这一点。“可堪”意为不堪、哪堪。“醉墨淋浪”化用欧阳修“新诗醉墨时一挥。别后寄我无辞远”之意,描绘他挥毫泼墨写诗作画时,醉墨肆意流淌的情景,一个“几”字,暗含这样潇洒挥毫的机会并不多。结尾“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二句承接“醉墨”展开,借助画作抒发情感。元济之的“归家梦”就如同他所作的画,能够将千里山河浓缩于“寸许长”的画幅之中,仿佛瞬间便能实现归家的梦想,进而委婉地表达出希望即刻送他“归豫章”的心意。此处以画作类比,语言新颖,意蕴丰富,含蓄蕴藉,给人留下悠长的回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