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栏杆秋月明":十二根栏杆外,秋月皎洁明亮,
"谪仙曾此宴飞琼":传说中谪仙人曾在此处宴请飞琼。
"半窗树色粘山色":半扇窗户边,树影与山色相融相“粘”,难以分清,
"隔岸风声送水声":隔江对岸,风声裹挟着水声悠悠传来。
"织翠回纹伤薄倖":那织就回纹锦的深情,却因薄情之人而添伤感,
"香红染袖怅都城":衣袖上还沾染着昔日的香红,却对都城往事充满怅惘。
"酒愁花恨无人诉":饮酒难消的愁绪、对花伤怀的遗恨,无人可诉说,
"赖有延年俞秀英":幸有延年和俞秀英相伴,稍慰寂寥。
南宋道士,“南宗五组”之一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本姓葛,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白玉蟾为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1. 分段赏析
“十二栏杆秋月明,谪仙曾此宴飞琼”,从场景营造切入,以“十二栏杆”勾勒俞楼建筑细节,“秋月明”点明时间为秋夜,借澄澈月光渲染出清幽、静谧氛围。“谪仙曾此宴飞琼”笔锋一转,融入神话想象,虚拟出谪仙人与仙女飞琼在此宴饮的奇幻场景,为楼阁赋予浪漫色彩,也暗含诗人对往昔美好、情境的追念。“半窗树色粘山色,隔岸风声送水声”,侧重景物描写。“半窗”拉近景与观者距离;“树色粘山色”用“粘”字拟人,将树影与山色交融的画面生动呈现,凸显自然景物的和谐交融;“隔岸风声送水声”以听觉传情,风声裹挟水声,由远及近,营造出宁静又悠远的环境,让读者沉浸式感受俞楼周边山水相依的诗意。“织翠回纹伤薄倖,香红染袖怅都城”,情感由景及人。“织翠回纹”关联传统织锦文化,回纹常寄寓情思,此处借精美的织物,触发诗人对过往薄情之事、离散之人的伤感;“香红染袖”以落花染袖的画面,搭配“怅都城”,将个人愁绪与都城的繁华、纷扰形成对比,含蓄抒发对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的感慨,情感细腻感。“酒愁花恨无人诉,赖有延年俞秀英”,直抒胸臆。“酒愁花恨”凝练概括内心积压的愁苦,“无人诉”强化孤寂落寞;“赖有”一词转折,凸显俞秀英(或指代的友人、知己)的重要性,在孤独境遇中,因他人相伴稍得慰藉,使情感在悲苦中,更显真挚复杂,也让诗歌抒情完整,传递出对人际温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