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今居笔架山":贤士如今隐居在笔架山间,
"苍烟冥濛常风寒":苍茫烟岚弥漫,常年寒风凛冽。
"西壁千岩青未了":西麓千岩青翠绵延望不到尽头,
"万顷岚光薄清晓":万顷晨岚轻笼,浸染拂晓的微光。
"晓来轩窗敞且明":清晨推开轩窗,宽敞明亮如镜,
"风棂月牖一壶冰":风棂月窗之间,好似倒映着一壶冰清。
"鸡声未断钟声起":雄鸡啼鸣未断,山寺钟声又起,
"起饮沆瀣朝紫清":他起身饮下朝露,向紫清宫阙朝拜神明。
"人间红尘刺人眼":人间红尘刺眼,迷乱人眼目,
"世上蜗蝇徒尔乱":世上之人如蜗蝇般,徒然纷扰忙碌。
"岂复知此爽气佳":他们怎会知晓这山间爽气的美妙,
"已被高人俱占断":早已被隐居高士,全部独占深悟。
南宋道士,“南宗五组”之一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本姓葛,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白玉蟾为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1. 分段赏析
“高人今居笔架山,苍烟冥濛常风寒”,点明高人隐居笔架山,以“苍烟冥濛”描绘山间烟雾缭绕、朦胧迷幻的景象,“常风寒”突出此地气候的清冷,营造出幽静、孤寂且超凡脱俗的氛围,暗示高人远离尘世的隐逸特质。“西壁千岩青未了,万顷岚光薄清晓”,诗人描绘笔架山西侧千岩竞秀,青翠之色绵延不绝,清晨时分,山间岚气升腾,与曙光交融。通过宏大壮阔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出隐居之地的壮美秀丽,赋予高人隐居生活诗意与仙气。“晓来轩窗敞且明,风棂月牖一壶冰”,聚焦清晨的居住环境,轩窗明亮通透,清风穿棂、月光映窗,屋内清冷如冰,侧面烘托出高人清冷、高雅的生活格调与心境。“鸡声未断钟声起,起饮沆瀣朝紫清”,鸡叫声与寺庙钟声相继响起,高人在此刻起身饮用清露、朝拜天空,生动刻画其清晨的活动,进一步强化超凡脱俗、与道相融的形象。“人间红尘刺人眼,世上蜗蝇徒尔乱”,笔锋转向尘世,用“红尘”指代充满纷争的世俗,“刺人眼”表现尘世乱象带来的厌恶,“蜗蝇”比喻追名逐利之人,批判尘世的功利与混乱。“岂复知此爽气佳,已被高人俱占断”,将尘世与笔架山对比,感慨世人难知山中清爽之美,凸显高人对这份独特“爽气”的独享,表达对高人的羡慕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宋·辛弃疾《清平乐·清词索笑》
下一篇:宋·朱敦复《双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