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贱微物":砖石瓦砾,原本是低下微贱的东西,
# 微物:低下微贱的东西。,砖瓦:指瓦砚。
"得厕笔墨间":却能得以用作砚石置身子于笔墨之间。
# 厕:厕身,参与,混杂在其中。
"于物用有宜":只要对于事物来说,是相适宜的,
# 用有宜:即适宜于使用。宜:相适宜;合适。,于:对,对于。
"不计丑与妍":成了有用之物,就不必去计较它的粗丑与美妍。
# 妍:美丽。
"金非不为宝":金子不能说不是宝贵之物,
"玉岂不为坚":至于玉石,又怎能说它不是坚硬的物品呢。
# 岂不:难道不......?怎么不.....?表反问语气。
"用之以发墨":诗用这两样东西来磨墨,
# 发墨:研磨时出墨多而且快。
"不及瓦砾顽":反而不如这瓦砾的顽钝更能适用。
# 顽:指质地顽钝,反而能快速磨出很多墨。
"乃知物虽贱":你要知道,物品即便自身低下微贱,
# 虽:一作微。
"当用价难攀":但只要有用武之地,就提升自身价值,甚至高不可攀。
# 攀:攀比,比较。,当用:适用。
"岂惟瓦砾尔":岂止只有瓦砾是这样,
# 尔:如此,这样。,惟:只有。
"用人从古难":不知为什么,从古到今都是那么艰难。
# 难:一本作“然”。然,作“这样”解,亦通。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哲理诗。诗人借古瓦砚这一平凡的物品展开吟咏,描绘了砖瓦、金玉、瓦砾等不同物品的特点和用途。表达了人才即使出身平凡,但在合适的位置上也能发挥巨大作用的观点。
2. 分段赏析
“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此句点明砖瓦地位低贱,却能置身于笔墨书写之事中。“贱微物”与“笔墨间”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体现出平凡事物也有其独特价值。“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强调物品的使用有其适宜之处,不必在意其外在的美丑。这体现了作者对事物价值的客观判断,不以外表来评判,而是看重其实际用途。“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将金玉与瓦砾对比,金玉虽珍贵坚硬,但在研磨墨汁方面却不如瓦砾。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瓦砾在特定用途上的价值,进一步强调了“物尽其用”的观点。“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由前面的对比得出结论,物品虽然低贱,但在合适的使用场景中,其价值难以被超越。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引发人们对事物价值的重新思考。“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由物及人,指出不仅瓦砾如此,用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将对物的感悟延伸到对人的思考。
下一篇:宋·无名氏《满庭芳·一向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