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nián
yóu
·
·
shí
zhī
·
·
lín
zhōng
shāng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2
shì
jiān
yóu
zhōng
rén
qīng
hǎo
yāo
shēn
xiāng
wéi
shuì
zhuāng
jiǔ
yàn
hóng
liǎn
xìng
huā
chūn
jiāo
duō
ài
wán
shàn
xiào
yǎn
zhū
chún
xīn
xìng
wēn
róu
pǐn
liú
xiáng
chèn
zài
fēng
chén

译文

我的意中人是世间绝色女子。腰身轻巧纤细。从芳香艳丽的帏帐中起床,开始化妆,脸色好像喝过酒,红润如春天娇艳的杏花。她娇美可爱喜欢把玩纨扇,笑的时候,用扇子轻轻遮住朱唇。她心性温柔,品格安详温雅,不像沦落风尘的人。

逐句剖析

"世间尤物意中人":我的意中人是世间绝色女子。

# 尤物:指绝色的人物。

"轻细好腰身":腰身轻巧纤细。

# 轻细:轻柔纤细。

"香帏睡起":从芳香艳丽的帏帐中起床,

# 香帏:芳香艳丽的帏帐。

"发妆酒酽":开始化妆,脸色好像喝过酒,

# 酒酽:脸色如同喝过酒。,发妆:化妆。

"红脸杏花春":红润如春天娇艳的杏花。

# 红脸:粉红色的脸颊。

"娇多爱把齐纨扇":她娇美可爱喜欢把玩纨扇,

# 娇多:撒娇时。

"和笑掩朱唇":笑的时候,用扇子轻轻遮住朱唇。

"心性温柔":她心性温柔,

# 心性:性情。

"品流详雅":品格安详温雅,

# 详雅:安详温雅。,品流:品类流别。

"不称在风尘":不像沦落风尘的人。

# 不称:不相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少年游·世间尤物意中人》是宋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词之上片开篇便点明此女乃世间难得之佳丽,身姿轻盈窈窕,令人心生遐思。继而写其初醒于香闺,发丝微有凌乱,酒意尚存于面,颊间绯红若春日杏花,更添娇媚风情;下片仍绘其娇柔之态,末尾则赞其性情温婉、德行高雅,似此等女子,本不该混迹于世俗风尘之间。全词以精妙之笔,细腻勾勒其外在之美与内在之韵,尽显对这位女子的倾慕与珍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的词。全词以精妙笔触,细致勾勒女子外在之婀娜与内在之雅韵,字里行间尽显倾慕与珍爱之意。

2. 分段赏析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首句以“尤物”直指女子的惊世之美,“意中人”暗示词人对其倾慕之情。后句“轻细好腰身”化用“楚宫腰”典故(楚灵王好细腰),以柳枝喻女子身姿。柳永以“轻细”二字精准刻画其体态轻盈,既呼应古典意象,又暗含对自然风物的诗意联想,将女性的柔美与自然物象相融,形成视觉与文化的双重审美张力。​​“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此三句描绘女子晨起时的慵懒情态。“香帏睡起”以居室环境暗示其生活雅致;“发妆酒酽”中“酒酽”二字别具匠心,既可指酒意未消的酡红面容,亦可喻妆容浓淡得宜的朦胧美感。“红脸杏花春”则以杏花拟人,既写双颊绯红如春日杏花绽放,又借杏花易凋的特质暗喻青春易逝,形成艳丽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意蕴。​​“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齐纨扇”为汉代纨素名品,此处借代女子手持的精致团扇,暗示其身份高雅。动作描写“和笑掩朱唇”极具画面感:以扇掩唇的细节既表现女子的娇羞含蓄,又通过“和笑”二字传递其温婉性情。柳永捕捉瞬间动态,将人物仪态与心理活动凝练于扇起扇落之间,呼应古典文学中“纨扇题诗”的意象传统。​​“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末句从外在描写转向内在品格的升华。“心性温柔”以抽象概括点明其性情,“品流详雅”则从举止风度深化形象。结句“不称在风尘”以否定句式形成强烈反差:既赞其出尘脱俗,又暗含对风尘女子命运不公的慨叹。柳永在此突破传统艳词格局,将歌妓塑造成兼具形神之美的高洁象征,体现其对女性命运的人文观照。

3. 作品点评

在士大夫的观念体系里,秉持着“不沉溺于情欲之海,不放纵而失了法度准则”的处世之道。即便在创作中书写与女性相关的情感经历,也需遵循“抒发平正之情,契合平正礼义”的伦理规范。如此一来,所创作的词作应着重于写情却淡化色欲的渲染,于字里行间寄寓更为深沉厚重的人生况味,唯有如此,方能称得上品性高雅之作。然而,反观柳永词作之中,大部分以女性为题材的词,显然未能契合这一规范要求。也正因如此,士大夫阶层常常对柳词之“俗”加以指责与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吕渭老《南乡子·小雨阻行舟》

下一篇:宋·欧阳修《古瓦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