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gōng
·
·
zhú
chuāng
tīng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zhú
chuāng
tīng
zuò
jiǔ
yǐn
jiù
shuì
jué
jiàn
shuǐ
xiān
juān
juān
dēng
yǐng
zhōng
chuāng
wài
shāo
xiǎng
yìng
chuāng
jiáo
huā
dēng
lěng
hún
xiāo
xiāng
tǐng
jiàn
yōu
xiān
líng
yuè
biān
yǐng
xiāng
hán
jìn
qiān
mèng
rào
cāng
tāo
qiān
qǐng
mèng
jué
xīn
chóu
jiù
fēng
jǐng
gàn
yún
sāo
xié
jiǔ
chū
xǐng

译文

夜里在竹窗下听雨,坐久了趴在几案上睡着了,醒来后,看见水仙在灯影中姿态柔美,窗外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屋里、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受到寒气的侵袭。使她想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生活。虽有新愁涌上心头,但依然沉浸在旧梦中。隐约仙子的秀发闪耀着动人的光泽且蓬松欹侧,玉簪也微微斜着,直到仙子渐渐远去,词人的酒意才微醒。

逐句剖析

"竹窗听雨":夜里在竹窗下听雨,

"坐久隐几就睡":坐久了趴在几案上睡着了,

# 隐几:凭着几案。

"既觉":醒来后,

"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看见水仙在灯影中姿态柔美,

# 娟娟:美好貌。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有女娟娟,闺闼闲闲。”

"窗外捎溪雨响":窗外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 捎:掠拂。

"映窗里、":屋里、

"嚼花灯冷":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

# 嚼花:《花史》:“铁脚道人常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冷人肺腑。’”

"浑似潇湘系孤艇":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 潇湘:即今湖南境内的湘江。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赶至南方,投水殉夫,成为潇湘女神。

"见幽仙":仿佛湘君轻挽裙带,

# 幽仙:指湘君。

"步凌波":水上盈盈步微月,

# 凌波:水仙花以水为生,故有凌波仙子之美称。

"月边影":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香苦欺寒劲":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受到寒气的侵袭。

# 寒劲:指严寒。

"牵梦绕、":使她想起、

"沧涛千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生活。

# 沧涛:寒冷的波涛。

"梦觉新愁旧风景":虽有新愁涌上心头,但依然沉浸在旧梦中。

"绀云欹":隐约仙子的秀发闪耀着动人的光泽且蓬松欹侧,

# 绀云欹:深青而带红色的云倾斜着。

"玉搔斜":玉簪也微微斜着,

# 玉搔:玉簪。

"酒初醒":直到仙子渐渐远去,词人的酒意才微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游宫·竹窗听雨》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紧扣题目,叙述了作者在雨夜邂逅水仙的直观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联想;下片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精心描绘出水仙的动人形象,同时对作者从这段美妙幻梦中苏醒过来的情形进行了交代。这首词描写十分细腻生动,营造了一种精致独到、不阔大却十分幽远的艺术境界,非常具有新意和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词具体的创作年份,已难以确切考证。不过,词前所附的小序记述了词人写此词的经过:某个夜晚,词人于竹窗之下聆听淅淅沥沥的雨声。时间渐长,词人不自觉地伏在几案小憩。待一觉醒来,恍惚之间,恍见绰约多姿的水仙仿佛在灯影摇曳中翩翩起舞。词人被眼前这如梦似幻之景深深触动,于是挥笔写下此词,以抒发内心对水仙的倾慕与追寻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梦词,叙述了词人在雨夜竹窗下听雨、久坐入睡后于灯影中见水仙的奇妙经历,使得不禁追念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苦闷,以及从梦境回到现实后的失落与对往昔的追忆。

2. 写作手法

拟人:“香苦欺寒劲。”一个“欺”字将“香苦”拟人化。仿佛水仙的香气是有意识地去与寒冷对抗,生动地表现出水仙在寒夜中散发香气的顽强姿态,同时也暗示了水仙所处环境的恶劣。多感官描写:“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雨响”是听觉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在溪边然后声音传至窗内的情景。“嚼花灯冷”则是视觉与触觉(通过“冷”字体现)相结合的描写。“嚼花”本是一种奇特的想象,将灯影下的花朵仿佛赋予了可咀嚼的质感,同时“灯冷”描绘出灯火的清冷色调和氛围,这种多感官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幽冷孤寂的氛围。比喻:“浑似潇湘系孤艇。”把词人所处的环境比作在潇湘之畔系着的孤舟。潇湘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孤寂、哀怨等情感相联系,这一比喻生动地表现出词人雨夜独处时的孤独感,仿佛自己就像在茫茫江海上漂泊的一叶孤舟,周围是无尽的雨幕和寒冷。用典:本词多处用典,贴切无痕,如“浑似潇湘系孤艇”一句,化用《史记·五帝本纪》中潇湘女神的典故:虞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赶至南方,投水殉夫,成为潇湘女神。这里化用此典,将窗外雨中水仙花盆的景象比作在潇湘之水上系着的孤单小船,营造出一种孤独、清冷的氛围,同时也可能暗示着词人如同孤舟一般漂泊、寂寞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词的小序“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清晰交代了创作契机:词人倚靠竹窗听雨,渐入梦乡,还梦见了水仙仙子。上片“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虽多出化用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短短几句便营造出凄美感人的意境。窗外雨声淅淅沥沥,雨水顺着小溪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屋内,一盏孤灯散发着明亮却又清冷的光,那“冷”并非单纯的寒意,而是一种带着寒香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房间。窗外雾气霭霭,雨水漫上台阶,词人独自在屋中小憩,这种情境恰似独自乘坐孤舟,在浩渺的湘江之上随波漂荡。此时此刻,仿佛看到湘君轻挽裙带,迈着轻盈的步伐,行走在洒下盈盈月光的水面上,清冷皎洁的月光洒在她身上,美得动人心魄。再看下片“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依旧围绕梦境展开。“香苦欺寒劲”仅五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感官体验,有肌肤所感的寒意、眼中所见的凄清、味觉与嗅觉感知到的“香苦”,更有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两句不仅是对水仙的拟人化描绘——水仙散发着清冽的香气,却苦于冬夜寒气的侵袭,让她不禁怀念起生长在广阔江湖岸边时自由自在的生活;更寄托了词人自身的身世之感,借水仙抒发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苦闷。“梦觉”一句则将视角从梦境拉回现实,词人从幻梦中醒来,眼前还是那熟悉又压抑的景象。面对这样的生活,新愁旧绪一并涌上心头。“绀云”三句呼应小序中“既觉”的情景。词人睡醒时独自对着花儿饮酒,微醉后伏案而眠;再次醒来,发现头上青丝散乱,玉簪歪斜,一个不拘小节、潇洒自在的风流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有着鲜明的梦窗词特色,营造了一种精致独到、虽不阔大但十分幽远的艺术境界。梦窗写词,无论刻画妻妾,还是描绘梦境,总于晦涩之中透着真情。就好像词人始终睁着惺忪迷离的眼眸,描绘着这冰冷刺骨的世道,但内心却无比清醒。在这首词里,错觉与幻境相互交织、层层叠叠,像转动的魔方,把读者引入一个奇幻迷离的世界。眼前满是绚烂缤纷的风景与色彩,却又缥缈恍惚,难以捉摸。词人对梦中女子的描写令人眼前一亮。他笔下的女子,毫无宫体诗词中常见的猥琐与晦暗之感。无论是勾勒她的姿态,还是描绘她的容颜,都别具一格。她仿若仙子,身上散发着水仙花的清幽香气,与明月相偎相伴,在细雨中悠然漫步,于沧浪波涛上轻盈踱步。那种高洁优雅的气质,超凡脱俗,令人心生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梦中不知有愁,觉则愁生。愁何以生,生于见水仙之似伊人,故日“新”。伊人态度,固惯见之,故日“旧”。

清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

# 通章只做“梦觉新愁旧风景”一句。“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是觉。“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又复入梦矣。

清陈洵《海绡说词》

# “浑似”下乃梦中闻雨声,幻化成泛舟湘江,于是见“幽仙”者,水仙花之幻影也。“月”者,灯光之幻影也。此二句盖梦境从实境幻出,写梦境俨如实境,用笔用思皆奇幻,吴词之特色也。

现代湖南文联副主席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 “嚼花”原为写一种动作之叙述,而“花”字下有“灯”字,故知所指当为灯花,但灯无唇齿,如何能“嚼”?盖古之灯盏用以贮油而燃之,其台盏之边缘颇似人之口唇,而灯花在灯唇边闪烁颤动之际,乃大与咀嚼之情状有相似之处矣。

现代文学家叶嘉莹《论吴文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溪上》

下一篇:宋·释斯植《堤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