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听雨":夜里在竹窗下听雨,
"坐久隐几就睡":坐久了趴在几案上睡着了,
# 隐几:凭着几案。
"既觉":醒来后,
"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看见水仙在灯影中姿态柔美,
# 娟娟:美好貌。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有女娟娟,闺闼闲闲。”
"窗外捎溪雨响":窗外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 捎:掠拂。
"映窗里、":屋里、
"嚼花灯冷":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
# 嚼花:《花史》:“铁脚道人常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冷人肺腑。’”
"浑似潇湘系孤艇":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 潇湘:即今湖南境内的湘江。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赶至南方,投水殉夫,成为潇湘女神。
"见幽仙":仿佛湘君轻挽裙带,
# 幽仙:指湘君。
"步凌波":水上盈盈步微月,
# 凌波:水仙花以水为生,故有凌波仙子之美称。
"月边影":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香苦欺寒劲":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受到寒气的侵袭。
# 寒劲:指严寒。
"牵梦绕、":使她想起、
"沧涛千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生活。
# 沧涛:寒冷的波涛。
"梦觉新愁旧风景":虽有新愁涌上心头,但依然沉浸在旧梦中。
"绀云欹":隐约仙子的秀发闪耀着动人的光泽且蓬松欹侧,
# 绀云欹:深青而带红色的云倾斜着。
"玉搔斜":玉簪也微微斜着,
# 玉搔:玉簪。
"酒初醒":直到仙子渐渐远去,词人的酒意才微醒。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梦词,叙述了词人在雨夜竹窗下听雨、久坐入睡后于灯影中见水仙的奇妙经历,使得不禁追念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苦闷,以及从梦境回到现实后的失落与对往昔的追忆。
2. 写作手法
拟人:“香苦欺寒劲。”一个“欺”字将“香苦”拟人化。仿佛水仙的香气是有意识地去与寒冷对抗,生动地表现出水仙在寒夜中散发香气的顽强姿态,同时也暗示了水仙所处环境的恶劣。多感官描写:“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雨响”是听觉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在溪边然后声音传至窗内的情景。“嚼花灯冷”则是视觉与触觉(通过“冷”字体现)相结合的描写。“嚼花”本是一种奇特的想象,将灯影下的花朵仿佛赋予了可咀嚼的质感,同时“灯冷”描绘出灯火的清冷色调和氛围,这种多感官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幽冷孤寂的氛围。比喻:“浑似潇湘系孤艇。”把词人所处的环境比作在潇湘之畔系着的孤舟。潇湘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孤寂、哀怨等情感相联系,这一比喻生动地表现出词人雨夜独处时的孤独感,仿佛自己就像在茫茫江海上漂泊的一叶孤舟,周围是无尽的雨幕和寒冷。用典:本词多处用典,贴切无痕,如“浑似潇湘系孤艇”一句,化用《史记·五帝本纪》中潇湘女神的典故:虞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赶至南方,投水殉夫,成为潇湘女神。这里化用此典,将窗外雨中水仙花盆的景象比作在潇湘之水上系着的孤单小船,营造出一种孤独、清冷的氛围,同时也可能暗示着词人如同孤舟一般漂泊、寂寞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词的小序“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清晰交代了创作契机:词人倚靠竹窗听雨,渐入梦乡,还梦见了水仙仙子。上片“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虽多出化用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短短几句便营造出凄美感人的意境。窗外雨声淅淅沥沥,雨水顺着小溪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屋内,一盏孤灯散发着明亮却又清冷的光,那“冷”并非单纯的寒意,而是一种带着寒香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房间。窗外雾气霭霭,雨水漫上台阶,词人独自在屋中小憩,这种情境恰似独自乘坐孤舟,在浩渺的湘江之上随波漂荡。此时此刻,仿佛看到湘君轻挽裙带,迈着轻盈的步伐,行走在洒下盈盈月光的水面上,清冷皎洁的月光洒在她身上,美得动人心魄。再看下片“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依旧围绕梦境展开。“香苦欺寒劲”仅五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感官体验,有肌肤所感的寒意、眼中所见的凄清、味觉与嗅觉感知到的“香苦”,更有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两句不仅是对水仙的拟人化描绘——水仙散发着清冽的香气,却苦于冬夜寒气的侵袭,让她不禁怀念起生长在广阔江湖岸边时自由自在的生活;更寄托了词人自身的身世之感,借水仙抒发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苦闷。“梦觉”一句则将视角从梦境拉回现实,词人从幻梦中醒来,眼前还是那熟悉又压抑的景象。面对这样的生活,新愁旧绪一并涌上心头。“绀云”三句呼应小序中“既觉”的情景。词人睡醒时独自对着花儿饮酒,微醉后伏案而眠;再次醒来,发现头上青丝散乱,玉簪歪斜,一个不拘小节、潇洒自在的风流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有着鲜明的梦窗词特色,营造了一种精致独到、虽不阔大但十分幽远的艺术境界。梦窗写词,无论刻画妻妾,还是描绘梦境,总于晦涩之中透着真情。就好像词人始终睁着惺忪迷离的眼眸,描绘着这冰冷刺骨的世道,但内心却无比清醒。在这首词里,错觉与幻境相互交织、层层叠叠,像转动的魔方,把读者引入一个奇幻迷离的世界。眼前满是绚烂缤纷的风景与色彩,却又缥缈恍惚,难以捉摸。词人对梦中女子的描写令人眼前一亮。他笔下的女子,毫无宫体诗词中常见的猥琐与晦暗之感。无论是勾勒她的姿态,还是描绘她的容颜,都别具一格。她仿若仙子,身上散发着水仙花的清幽香气,与明月相偎相伴,在细雨中悠然漫步,于沧浪波涛上轻盈踱步。那种高洁优雅的气质,超凡脱俗,令人心生向往。
# 梦中不知有愁,觉则愁生。愁何以生,生于见水仙之似伊人,故日“新”。伊人态度,固惯见之,故日“旧”。
清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
# 通章只做“梦觉新愁旧风景”一句。“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是觉。“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又复入梦矣。
清陈洵《海绡说词》
# “浑似”下乃梦中闻雨声,幻化成泛舟湘江,于是见“幽仙”者,水仙花之幻影也。“月”者,灯光之幻影也。此二句盖梦境从实境幻出,写梦境俨如实境,用笔用思皆奇幻,吴词之特色也。
现代湖南文联副主席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 “嚼花”原为写一种动作之叙述,而“花”字下有“灯”字,故知所指当为灯花,但灯无唇齿,如何能“嚼”?盖古之灯盏用以贮油而燃之,其台盏之边缘颇似人之口唇,而灯花在灯唇边闪烁颤动之际,乃大与咀嚼之情状有相似之处矣。
现代文学家叶嘉莹《论吴文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