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莺迷翠柳":春风轻拂,黄莺在翠柳间婉转啼鸣。
"烟隔断、":烟雾缭绕,隔断了、
"晴波远岫":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青翠的山峦。
# 远岫:远山。岫,峰峦。谢胱《郡内高斋闲望》诗:“窗中列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室内重重的帘幔透进寒意。
# 绣:“绣”指室外春光。,拕:同“拖”。“绣”指室外春光。,寒压:写闺中人对室内重帘叠幔的压抑的感受。
"袖炉香":女子手执燃香的手炉,
# 袖炉香:即炉香拂袖,此代指闺中人。
"倩东风":仍希望春风,
# 倩:同“请”。
"与吹透":将手炉吹得旺些。
"花讯催时候":春花催促着时节更替。
# 花讯: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认为花期有信,应风而开。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旧相思、":旧日的相思之情、
"偏供闲昼":在这无聊的白天涌上心头。
# 闲昼:指极至无聊的时光。
"春澹情浓半中酒":唯有以酒销愁,来冲淡那春的引诱,情的煎熬。
# 中酒:因酒醉而身体不爽,犹病酒。,情浓:指闺中人的内心情感。,春澹:春之淡薄,这是闺中人思春的心里感受。
"玉痕销":将醉未醉,闺中人玉损香销,
"似梅花":有如梅花,
"更清瘦":甚或更加清瘦。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上片以春景之美反衬闺怨,下片通过闲昼相思、情浓病酒等细节,最后以玉容清瘦如梅花的比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相思之苦与孤寂愁怨。
2. 写作手法
衬托:“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以“春语莺迷翠柳”“晴波远岫”等明丽意象描绘春日生机,但“寒压重帘幔拕绣”一句突转,用室内压抑的寒冷反衬室外明媚的春光。这种冷暖对比暗示了人物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割裂,春景愈热烈,孤寂感愈强烈。比喻:结尾“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将女子因相思而憔悴的面容比作清瘦的梅花。梅花在寒冬中绽放的意象,既暗示了人物坚守情感的孤高,又以“清瘦”具象化其形销骨立的状态,婉转传达出相思之苦。
3.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两句,用清丽的笔触勾勒出春日景象。其中“春语莺迷翠柳”是近景,而“烟隔断”三字自然引出后文的“晴波远岫”——远处波光粼粼、峰峦叠翠的画面,形成近景与远景的呼应。整体来看,词中描绘了柳色青翠、黄莺啼鸣、青山含黛、碧水荡漾的春景,色彩明丽;既有山峦的静谧、水波的流动,又有柳枝的轻摇、莺鸟的鸣唱,构成了一幅层次丰富、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为后文情感的表达做了铺垫。“袖炉香”三句转向室内场景,写闺中女子在熏香的房间里,轻声祈求春风“吹透”帘幕。一个“透”字,透露出她急切想要驱散层层帘幕带来的寒意与压抑的心情。此处并未直接表露春日的愉悦,反而隐隐透露出一种“闺怨”的情绪。下片紧承“倩东风”的期待,写“花讯催时候”,可见闺中女子盼着春天快点到来。但紧接着“旧相思、偏供闲昼”一句,直接点出她的心事——过往的思念,反而让漫长的白昼更显孤寂。这种“春景平淡却情思浓烈”的矛盾,让她陷入内心的纠结,只能借酒消愁。然而酒意过后,更觉身体不适,最终以“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作结,用如梅花般清瘦的姿态,将深闺中的愁绪与孤寂含蓄地表达出来。
4. 作品点评
首小令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点:其一,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多角度的景物描写层层渲染,逐步凸显主题。开头先描绘春日美景,以明丽的春景反衬女子独处的闺怨;接着用“帘幔低垂”的压抑景象从正面烘托愁绪,再借“倩东风,与吹透”的直白祈愿,直接传递出对情感慰藉的渴求;下阕则转向日常细节,以“闲昼相思”的单调时光与“情浓病酒”的身心状态,进一步深化闺怨主题,最终用“玉容消损如清瘦梅花”的比喻,将这种深闺愁绪推向极致。其二,注重炼字炼意,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词语声调协调,色彩层次鲜明,景物描写常带有主观情感投射。例如“春语莺迷翠柳”一句,通过“迷”字的巧妙运用,将黄莺拟人化,既写出黄莺在翠柳间穿梭鸣唱的鲜活场景(有色彩、有声音),又暗含人对春日生机的喜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晴波远岫”中,“晴”“远”二字修饰“波”与“岫”,简洁勾勒出晴空下波光荡漾、远山层叠的明丽画面,画面感与空间感兼具。
# 梦窗密处,能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
清“清末四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
# 此种将无情之物视为有情,无愁之物视为有愁之写法,如长吉、义山、梦窗之所为,我以为正是属于此一类型的善感之诗人的特色。
现代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拆碎七宝楼台》
下一篇:宋·文同《早晴至报恩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