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灯火照山红":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
"歌鼓喧呼笑语中":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 喧呼:一作“喧喧”。
"为问少年心在否":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
"角巾敧侧鬓如蓬":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 敧侧:倾斜,歪斜。敧,一作“欹”。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钱塘江边的望海楼上所看到晚上的海天景色,夜晚江上的渔船灯火以及歌声笑语,让人如痴如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表达了对其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无力感。
2. 写作手法
设问:“为问少年心在否?”以设问打破传统写景诗的客观性,将视角从外部景致转向内心追问。此句不答而问,既是对少年心志的叩问,亦暗含苏轼对自身政治境遇的反思。白描:前两句用近乎口语的平实语言(如“喧喧笑语”),后两句转向典雅意象(“角巾”“鬓如蓬”),形成“市井俗趣”与“士人雅致”的碰撞,体现苏轼“以俗为雅”的诗学主张。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前两句“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呼笑语中”描绘了沙河之畔灯火通明,将山都映照得通红,周围一片歌鼓喧闹、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诗人描绘出这样一幅欢乐、热闹的画面,并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而是以乐景来衬托自己内心的哀伤。热闹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描绘出一幅璀璨的夜景画面。“沙河”点明地点,河面上船只往来,船上的灯火熠熠生辉,将周边的山峦映照得通红。一个“照”字,生动展现出灯火的明亮与强烈,赋予画面动态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第二句进一步渲染场景氛围。“歌鼓喧喧”描绘出歌声与鼓乐声交织在一起,喧闹非凡,“喧喧”二字强化了声音的嘈杂与热烈。“笑语中”则展现出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欢声笑语不断,从听觉角度补充画面,一幅生动的夜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前两句描绘外界热闹景象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聚焦于人物内心。“为问”即试问、询问,诗人将目光投向在场的少年,发出疑问,少年的心思究竟在哪里呢?此句为全诗的过渡,从外部环境描写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寻。最后一句通过对少年形象的刻画来回应上句疑问。“角巾欹侧”描述少年的头巾歪斜着,“欹侧”体现出一种随意、不拘小节的状态。“鬓如蓬”则表明少年的鬓发如同蓬草般杂乱。少年或许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对外界的热闹充耳不闻,以致于头巾歪了、头发乱了都未察觉,侧面展现出少年内心的迷茫或专注于某件事而心不在焉的状态。整首诗前两句营造热闹的外在场景,后两句通过对少年形象的刻画与内心的探寻,形成鲜明对比,在热闹氛围中融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思考,含蓄而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