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yán
liáng
xíng
zhōu
xiāng
yóu
zài
wàng
bái
jiǔ
shēng
tóu
qiě
kàn
xún
tóng
xiū
huái
怀
shī
yōu
tiān
gōng
yǒu
zhì
xìn
wàn
chūn
qiū

译文

一日又一日地循环往复,寒暑交替,完成一次轮回。异乡依旧在远方,可望而不可及,白发早已生满头顶。暂且观赏那爬竿的杂技,不必心怀塞翁失马般的忧虑。上天自有最恒定的规律,万古以来,始终是一次春秋的轮回。

逐句剖析

"一日复一日":一日又一日地循环往复,

"炎凉行一周":寒暑交替,完成一次轮回。

"异乡犹在望":异乡依旧在远方,可望而不可及,

"白发久生头":白发早已生满头顶。

"且看寻橦技":暂且观赏那爬竿的杂技,

"休怀失马忧":不必心怀塞翁失马般的忧虑。

"天公有至信":上天自有最恒定的规律,

"万古一春秋":万古以来,始终是一次春秋的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日复一日》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简练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漂泊的深沉感慨,同时表达了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对天道永恒的思考。前四句通过“一日复一日”的循环意象与“炎凉行一周”的季节更迭,强化了时间不可逆的流逝感,而“异乡在望”“白发丛生”则刻画出羁旅之愁与年华老去的无奈。后四句笔锋一转,以“寻橦技”(古代杂技)的观赏劝人暂忘得失之忧(“失马忧”化用塞翁失马典故),最终升华至“天公有至信”的哲思,揭示自然规律亘古如一,将个体生命置于“万古一春秋”的宏大视野中,赋予沧桑感以庄重与坦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宋代文人多借诗咏叹时光流逝,张耒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仕途坎坷,常年漂泊异乡。此诗承袭传统时序题材,以时间循环为脉络,既抒发了客居他乡的乡愁,又展现出对自然规律的超然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叹时间与生命的哲理诗。介绍了时间日复一日的循环更替,描绘了异乡漂泊的孤独与白发渐生的生命感慨,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营造了质朴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乡愁与超脱并存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日复一日,炎凉行一周”​​,以“一日复一日”的叠词开篇,强化了时间循环的规律感。“炎凉”既指自然气候的冷暖交替,亦暗喻人生的起伏波折。诗人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四季轮转,暗示人生在时光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颔联“异乡犹在望,白发久生头”​​,由时间转向空间与情感。“异乡”点明漂泊之境,“犹在望”透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与归乡无望的怅惘;“白发久生头”则以形象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岁月流逝、羁旅沧桑的悲凉心境。两句通过“异乡”与“白发”的对比,强化了游子思乡与时光催人老的双重感慨。​​颈联“且看寻橦技,休怀失马忧”​​,笔锋一转,以典故寄寓哲理。“寻橦技”化用《蜀都赋》中“寻橦之技”的杂技意象,暗喻人生需技艺求生、随遇而安;“失马忧”则反用“塞翁失马”的典故,劝诫莫为一时得失焦虑。诗人以“且看”“休怀”的祈使语气,传递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呼应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尾联“天公有至信,万古一春秋”​​,升华主题,将视角投向宇宙永恒。“天公”象征自然规律,“至信”强调其公正恒常;“万古一春秋”以春秋代序的微小周期,对比“万古”的宏大时空,揭示个体生命虽短暂,却与天地共循永恒法则的哲思。末句以宏阔意境收束全诗,消解了前文的悲凉,转为对生命规律的敬畏与坦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归宗寺》

下一篇:宋·胡铨《答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