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屏天畔":屏风上展现的画景似远在天边,
"梦回依约":梦醒初回,隐隐约约,
# 依约:依稀,隐约。
"十洲云水":犹记十洲仙境的烟云碧水。
# 十洲:道教所传在海中十处仙境。
"手捻红笺寄人书":手捻着红格笺纸想寄一封信,
# 捻:拈取。一作撚。
"写无限、伤春事":句句写着无限滋味,伤春情事不知能托付于谁。
"别浦高楼曾漫倚":登上高楼曾无聊地凭倚,俯视分别的小道。
# 别浦:送别的水边。
"对江南千里":远对着辽阔的千里江南。
"楼下分流水声中":楼下东西分流的水声里,
# 分流水:以水的分流喻人的离别。
"有当日、凭高泪":还有当时,登高送别的泪滴。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晏几道所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相思词。词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画屏前梦醒后的复杂心情,她手捻红笺,欲寄书信却不知寄往何处,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对逝去春天的感伤。词人通过“画屏”“十洲云水”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虚幻而美丽的梦境,又通过“别浦高楼”“楼下分流水声”等句,将思绪拉回现实,抒发了深切的离愁别绪。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通过想象画屏为十洲,将人带入梦幻情境,表达与心上人相隔遥远的相思;下阙通过登高望远,将思念之情融入辽阔江南的景色之中,情景紧密结合。对比:上阙中,“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眼前的画屏与传说中的十洲形成对比,一实一虚,突出与心上人距离的遥远;下阙中,“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回忆中的分别场景与现实中的独自流泪形成对比,一昔一今,深沉地表达了内在的思念与感伤。虚实结合:“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梦中见到的十洲是虚,“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忆念着他才是实,水中仍有当年某日送他时流下的眼泪是虚,泪水掉进水中才是实。只说当年,不讲今日,就更概括、更深沉、更含蓄地表现了她的内在感情。
3. 分段赏析
此词的上阕开篇便显得颇为不凡,将眼前所见之画屏,幻化为传说里远在天边大海之中的十洲,引领读者踏入一个仿若梦幻的奇妙境地。要知道,十洲在传说中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它遥不可及,正隐隐暗示着与心上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距离。紧接着的两句,描绘词人手中握着红色的信笺,这正是准备寄给她的书信,信笺之上,满满当当皆是对其无尽的相思之情。下阕则着重追忆离别后的绵绵思念,情感真挚而深切。词人在百无聊赖之时,登上那矗立在水边的楼阁,这里正是当初他们分别之处。极目眺望对岸广袤无垠的千里江南,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千里之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最后两句,词人回忆起当日分别时的那种酸楚滋味:在离别的那一刻,我登上高处,望着你渐行渐远,伤心的泪水一滴滴洒落,都融入了楼下分流的江水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巧妙地将情景融为一体,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远处的景致和近处的物象交叉呈现。凭借真挚诚恳的言辞、新奇独特的想象、精心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细腻入微的刻画描述,将内心对心上人的那份深厚情感,抒发得委婉动人、情意缠绵,具备着极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晁元忠诗:“安得龙湖潮,驾回安浏水,水从楼前来。中有美人泪。人生高唐观,有情何能已!”晏小山《留春令》全用其语。
明杨慎《词品》
# 晏小山《留春令》:‘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二语,亦袭冯延巳《三台令》:‘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宋人所承如是,但乏质茂气耳。
清郑文焯《评小山词》
上一篇:宋·黄公度《三瑞堂》
下一篇:宋·宋伯仁《寓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