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ruǐ
xiāng
·
·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lǎn
xīn
liáng
shuì
zǎo
xuě
jiǔ
hóng
wēi
xiào
lóu
xiù
zhēn
xiǎo
yuè
lěng
guāng
mèng
jué
wén
jǐng
西
fēng
dào
hèn
duō
shǎo
fěn
duò
qiū
xiǎo
yún
rén
jiān
wèi
liǎo

译文

七夕之夜,女子们懒懒沐浴后,趁着凉爽,静静卧在园中床上,渐渐入梦。白皙面庞显露出点点笑容。绣楼上“乞巧”的女子,只见她们傍楼倚栏,就着皎洁的月光,细心地想将丝线穿过那小小的绣针孔,并希望一举成功,求得巧心。色已深,月光明亮,室外渐渐开始转凉,一觉从梦中惊醒,才知前事都是身在梦境之中。自己在这个静寂的秋夜里,孤零零的一个人特别怕听到那风扫落叶的簌簌声。多少离恨啊。仰望空中由米粒似的星星组成的天河,想到此时牛郎织女相见默默,一片深情尽在不言之中。天上的神仙夫妇仅只有一年一度的相聚,那还不如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恩爱不绝来得现实。

逐句剖析

"懒浴新凉睡早":七夕之夜,女子们懒懒沐浴后,趁着凉爽,静静卧在园中床上,渐渐入梦。

"雪靥酒红微笑":白皙面庞显露出点点笑容。

# 靥:面颊上的微窝,笑靥、酒靥。

"倚楼起把绣针小":绣楼上“乞巧”的女子,只见她们傍楼倚栏,就着皎洁的月光,细心地想将丝线穿过那小小的绣针孔,并希望一举成功,求得巧心。

# 绣针:此指乞巧节,古时妇女的节日。

"月冷波光梦觉":色已深,月光明亮,室外渐渐开始转凉,一觉从梦中惊醒,才知前事都是身在梦境之中。

# 波光:一本作“秋波”。

"怕闻井叶西风到":自己在这个静寂的秋夜里,孤零零的一个人特别怕听到那风扫落叶的簌簌声。

# 井叶西风:即通过梧叶传达秋天的信息。《梦粱录》卷四“七月”条:“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叶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井叶,即桐叶,梧桐叶落,一叶知秋。

"恨多少":多少离恨啊。

"粉河不语堕秋晓":仰望空中由米粒似的星星组成的天河,想到此时牛郎织女相见默默,一片深情尽在不言之中。

# 堕:一本为“坠”。,粉河:天河,银河。

"云雨人间未了":天上的神仙夫妇仅只有一年一度的相聚,那还不如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恩爱不绝来得现实。

# 云雨:旧称男女欢会。宋玉《高唐赋序》言楚王梦与神女相会高唐,神女自谓“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蕊香·七夕》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以七夕为主题,将神话传说与人间习俗相融合。上片描绘民间乞巧习俗,刻画女子新凉懒浴、早眠微笑,后倚楼持绣针的场景;下片由七夕神话引发感慨,叹井叶西风,感粉河秋晓,写神仙亦难相聚,传达人间男女“未了情”的惆怅。行文密丽,用词精巧,“雪靥酒红微笑”细腻描绘女子面容;隶事渊雅,借七夕神话传说抒情表意;用笔疏宕,上片写实,下片联想,虚实相生。上片从生活细节入手,展现人间乞巧画面;下片触景生情,由景及神,深化情感。在七夕题材词作中,吴文英以其高超的作词技巧,将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既体现宋代词作文采斐然、用典精巧特点,又借七夕传达出普遍的人间情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蕊香·七夕》由宋代吴文英创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吴文英词多怀人之作,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指出,其夏秋作于苏州的怀人词多忆苏州遗妾,春作于杭州的则悼杭州亡妾。夏先生在《梦窗词集后笺》中提到,梦窗词中七夕、中秋、悲秋词多为怀苏州遣妾之作,时间在淳祐四年(1244年)。《梦窗词》中七夕主题作品共七首,多数以七夕为抒情背景忆姬,而《秋蕊香·七夕》是其中吟咏民间传统七夕节之作,或因吴文英身处宋代,七夕节俗盛行,他受节日氛围触动,借民间乞巧等习俗及七夕神话传说,抒发人间悲欢离合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蕊香·七夕》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以七夕节为题材的作品。它通过描绘民间乞巧习俗,以及引用七夕神话传说,抒写了人间男女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了人间男女“未了情”的惆怅,展现出密丽渊雅又疏宕有致的风格。

2. 分段赏析

上片“懒浴新凉睡早。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月冷波光梦觉。”起句“懒浴新凉睡早”采用倒文手法,描绘出女子在新凉之夜,洗浴后却未早早入睡的慵懒状态。“雪靥酒红微笑”,“雪靥”细腻勾勒出年轻女子浴后肌肤雪白、酒窝含笑的娇美面容,“酒红”则生动展现出女子们乞巧时饮酒后脸颊泛红,以及食瓜饮酒等欢快活动的场景,色彩鲜明,用词精巧。“倚楼起把绣针小”,“倚楼”点明女子身份与活动地点,“起把绣针”准确抓住七夕乞巧这一关键动作,将民间乞巧习俗生动呈现。这三句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写尽女子们的乞巧活动。歇拍“月冷波光梦觉”,笔锋一转,营造出静谧清冷氛围,月光如水,“月冷”运用通感,将视觉的月光转化为触觉的冷感,使梦中女子惊醒,为下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从女子乞巧的欢愉过渡到离情别恨。下片“怕闻井叶西风到。恨多少。粉河不语堕秋晓。云雨人间未了。”过片“怕闻井叶西风到”,古人常以秋景寄寓萧瑟凄凉之感,秋风起时,常引发游子思妇的伤别之情。“怕闻”二字,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女子内心对秋声的敏感与恐惧,秋风木叶声勾起其心中愁绪。“恨多少”以反诘句出之,强调“恨”这一词眼,既写牛郎织女的离恨,又将人间众多女子的愁离恨别囊括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粉河不语堕秋晓”,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银河以人的情感,描绘银河在秋日破晓时悄然隐没的景象,借银河日没的无奈,表达对牛郎织女长别的深切同情,进一步渲染离恨氛围。结句“云雨人间未了”,化用宋玉《高唐赋序》中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离别之典故,将神话传说与人间情感相融合,深刻写出人间男女情长意绵、“未了情”的惆怅,使情感达到高潮,余韵悠长。下片以“恨”为核心,围绕这一情感,借秋风、银河等景物烘托,层层递进,章法上跌宕起伏,独具匠心。同时,下片用笔疏宕,与上片的密丽形成对比,疏密相间,体现了词人高超的作词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雪靥”句引苏词、何逊文后,又云:“以下皆梦境见姬如此。”“月冷”句云:“点‘梦’字,连‘觉’字言,则前事皆空矣。”下片“恨多少”句,杨氏点明“‘恨’字是主”,“粉河”句释曰:“’粉河’二字,极妙。前人皆言天河、明河、星河、未有言‘粉河’者。盖天河本无数小星积成,其中小小白点如粉然,故曰‘粉河’”。

现代上海诗词学会理事钱鸿瑛《梦窗词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谁将》

下一篇:宋·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