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fēi
huā
fēi
qián
shí
jiàn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3
fēi
huā
fēi
qián
shí
jiàn
mǎn
yǎn
jiāo
chūn
qiǎn
xiào
wēi
pín
hèn
chuí
lián
kàn
wèi
zhēn
yīn
qín
jiè
wèn
jiā
chù
zài
hóng
chén
ruò
shì
zhāo
yún
zuò
jīn
xiāo
mèng
rén

译文

曾几何时,我见到那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身影,眼前是一片明媚娇柔的春色。她时而浅浅微笑,时而微微皱眉,可惜隔着低垂的帘子,没办法将她看得真切,实在让人遗憾。我急切又诚恳地询问她家住哪里,她却说自己不属于这尘世凡间。如果她真的像那传说中的巫山朝云一样缥缈虚幻,那么就让她成为我今夜梦中的佳人吧。

逐句剖析

"非花非雾前时见":曾几何时,我见到那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身影,

"满眼娇春":眼前是一片明媚娇柔的春色。

"浅笑微颦":她时而浅浅微笑,时而微微皱眉,

# 颦:皱眉。

"恨隔垂帘看未真":可惜隔着低垂的帘子,没办法将她看得真切,实在让人遗憾。

"殷勤借问家何处":我急切又诚恳地询问她家住哪里,

# 殷勤:热情、诚恳。

"不在红尘":她却说自己不属于这尘世凡间。

"若是朝云":如果她真的像那传说中的巫山朝云一样缥缈虚幻,

"宜作今宵梦里人":那么就让她成为我今夜梦中的佳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非花非雾前时见》为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婉约词作,描绘词人邂逅神秘女子的虚实之境。女子“浅笑微颦”隐于垂帘,朦胧之美令人向往,却因阻隔难窥全貌。词人询问其来历,得“不在红尘”的超脱回应,遂以“朝云”作喻,将倾慕寄于“今宵梦里”。全词虚实相生,融合白描与用典,将现实怅惘升华为对理想之美的追寻,尽显含蓄朦胧的意境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这首词中,“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化用“巫山朝云”典故。该典故源自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梦遇神女,神女自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成情梦意象。​词中以朝云喻女子,赋予其神秘气质,“宜作今宵梦里人”委婉表达倾慕与相会期盼。用典增添古典韵味,含蓄传达求而不得的怅惘,余韵悠长。

2.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以“非花非雾”这一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比喻,营造出一种虚幻缥缈之感,暗示所遇之人的神秘与难以捉摸,同时“满眼娇春”又将春日的明媚鲜活与女子的娇柔相映衬,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佳人初现的美好画面。“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中,“浅笑微颦”四字精准捕捉到女子的神态,将其温婉灵动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恨隔垂帘看未真”则直抒胸臆,一个“恨”字道尽词人因垂帘阻隔,无法真切看清女子容颜的遗憾与怅惘,为上片增添了一抹朦胧的情思与遗憾。​下片“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殷勤”二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急切想要了解女子的心情,然而得到“不在红尘”的回答,瞬间将女子的形象赋予了超凡脱俗的仙气,使其仿佛脱离尘世的仙子,增添了神秘色彩。“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词人运用朝云的典故,将女子比作朝云,表达出希望能在梦中与她再次相见的愿望,借梦境寄托情思,以浪漫的想象收束全词,将内心的爱慕与渴望抒发得委婉而深沉,余韵悠长,既体现了对女子的深情,也暗含了求而不得的无奈,深化了词中相思与怅惘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自喜》

下一篇:宋·余洪道《句(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