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guò
shū
jiào
shò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hū
shū
lián
wài
zhú
liú
liú
zhú
jiān
chuāng
fēi
jìng
chén
yàn
hán
shēng
měi
rén
yōu
yǒu
yuán
zuò
chán
tīng
fēng
ōu
lái
dàn
yǒu
sǎo
liáng
guān
nóng
míng
hūn
miào
xiāng
jìng
guī
lái
běi
táng
àn
wēi
yíng
shēng
yōu
huàn
zhōng
xiǎng
ān
xián
chù
fēi
yuān
huǐ
qián
xiào
huáng
quǎn
bēi
wǎn
fēi
táo
jìng
jié
shuí
shí
xián

译文

稀疏的竹影映在轻薄的帘外,细雨淅沥洒落在竹林间。窗户门扇安静且没有一点灰尘。几案和砚台在寒冷中似乎升起了雾气。有位美人喜欢幽居独处,虽有所得却不贪慕外物。她有时靠着蒲团穿着粗布衣服参禅,有时起来倾听风动茶瓯的声音。有客人来访时,家中没有什么丰盛的东西招待。只轻洒庭院、整理衣冠鞋履。用浓浓的香茶洗去长久以来的昏沉,用奇妙的熏香净化心中的浮躁忧虑。归家时北堂昏暗,一点点萤火虫悄然飞过。此生虽陷忧患之境,能有这样片刻的安闲之处。高飞的风筝悔恨昔日的欢愉,老去的黄犬悲哀迟来的醒悟。若非陶渊明般的隐士,谁能懂得这般闲适的意趣。

逐句剖析

"疏疏帘外竹":稀疏的竹影映在轻薄的帘外,

"浏浏竹间雨":细雨淅沥洒落在竹林间。

"窗扉静无尘":窗户门扇安静且没有一点灰尘。

"几砚寒生雾":几案和砚台在寒冷中似乎升起了雾气。

"美人乐幽独":有位美人喜欢幽居独处,

"有得缘无慕":虽有所得却不贪慕外物。

"坐依蒲褐禅":她有时靠着蒲团穿着粗布衣服参禅,

"起听风瓯语":有时起来倾听风动茶瓯的声音。

"客来淡无有":有客人来访时,家中没有什么丰盛的东西招待。

"洒扫凉冠履":只轻洒庭院、整理衣冠鞋履。

# 履:一作“屦”。

"浓茗洗积昏":用浓浓的香茶洗去长久以来的昏沉,

"妙香净浮虑":用奇妙的熏香净化心中的浮躁忧虑。

"归来北堂暗":归家时北堂昏暗,

"一一微萤度":一点点萤火虫悄然飞过。

"此生忧患中":此生虽陷忧患之境,

"一饷安闲处":能有这样片刻的安闲之处。

"飞鸢悔前笑":高飞的风筝悔恨昔日的欢愉,

"黄犬悲晚悟":老去的黄犬悲哀迟来的醒悟。

"自非陶靖节":若非陶渊明般的隐士,

"谁识此闲趣":谁能懂得这般闲适的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中过舒教授》为苏轼所写。诗中以雨中访友为切入点,通过清幽的意象与禅意哲思,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超越的智慧。全诗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既是宋代文人诗“理趣结合”的典范,也是苏轼个人生命境界的艺术写照。其“闲趣”主题与陶渊明的隐逸传统一脉相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超然物外”精神的经典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开篇以“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勾勒出竹影稀疏、细雨轻拂的画面,通过“疏疏”“浏浏”叠词的音韵感与视觉感,营造出清冷幽寂的意境。这种环境描写不仅烘托友人舒教授“乐幽独”的性格,更隐喻苏轼贬谪后追求超脱的心境。象征:末句“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以动物意象象征人生醒悟的迟滞:“飞鸢”隐喻追逐名利者的虚妄,“黄犬”暗指晚景凄凉的悔悟,揭示苏轼对功名浮华的反思。用典:末句“自非陶靖节”以陶渊明(靖节先生)类比,既点明隐逸主题,又暗含苏轼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的继承,典故与诗意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

2. 分段赏析

开篇前四句:幽寂环境的意象铺陈。“疏疏帘外竹”以稀疏竹影勾勒出清冷画面,“浏浏竹间雨”则通过拟声词“浏浏”模拟雨落竹林的轻柔声响,视听结合营造出空灵意境。“窗扉静无尘”暗喻心境澄明,“几砚寒生雾”以砚台生雾的细节,隐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超然物外的追求,为后文禅修主题埋下伏笔。作用:以自然意象奠定全诗幽寂基调,暗示友人舒教授“乐幽独”的品格与诗人的精神共鸣。中段第五至十二句:人物活动与精神净化。“美人乐幽独”中“美人”喻指高洁之士,强调友人安于幽居、不慕名利的精神境界。“蒲褐禅”以蒲团褐衣象征佛学修行,“风瓯语”则将风吹茶瓯的声音拟人化,赋予日常器物以灵性,体现“万物皆可参禅”的道家哲思。“蒲褐禅”以蒲团褐衣象征佛学修行,“风瓯语”则将风吹茶瓯的声音拟人化,赋予日常器物以灵性,体现“万物皆可参禅”的道家哲思。通过人物活动揭示“心静则万物皆禅”的主题,展现诗人与友人在贬谪中寻求超脱的默契。第三段,第十三至十六句:“北堂暗”以昏暗环境隐喻现实困境,“微萤度”则以萤火虫的微光象征短暂的精神慰藉,形成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此生忧患中”直接呼应苏轼贬谪经历(如“乌台诗案”),而“一饷安闲处”则凸显他对片刻宁静的珍视,体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坚守。从访友场景转向内心独白,为结尾的哲理升华铺垫情绪基调。结尾:末四局,“飞鸢”象征追逐名利者的虚妄,“黄犬”暗指晚景凄凉的醒悟,以寓言形式批判世俗功利,呼应苏轼对自身宦海浮沉的反思。“自非陶靖节”以陶渊明(靖节先生)作比,既赞友人如陶潜般超脱,亦自况其“心远地自偏”的隐逸追求,点明唯有挣脱世俗者方能领悟“闲趣”真谛。通过典故与隐喻,将个人体验升华为对普遍人生的哲思,赋予全诗以历史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杜衍《联句》

下一篇:宋·晏殊《浣溪沙·淡淡梳妆薄薄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