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鞋不踏利名场":脚上穿着芒鞋再不想追求功名利禄,
# 芒鞋:即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草鞋。
"一叶轻舟寄渺茫":只任自己如一叶扁舟一般流浪漂泊。
"林下对床听夜雨":在竹床上坐着听窗外的雨声,
"静无灯火照凄凉":静静的灯如豆一般轻照着内心的落寞与凄凉。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雨夜宿净行院》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雨夜宿于净行院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超脱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诗中真实地描绘出作者彼时彼地的种种思想活动。诗人感慨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就像“一叶轻舟”,在波谲云诡的宦海之中,身不由己地起伏漂泊。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连绵不绝的雨声,仿若命运无情的敲打,敲开了他内心深处的忧愁之门,一股彻骨的“凉”意油然而生,这种“凉”,既是身体对寒夜的感知,更是心灵在历经沧桑后的孤寂与凄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夜雨”“林下”“静无灯火”等凄凉的景象,营造出寂静、空寒的氛围,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孤独和凄凉,将自己在政治上受挫后的复杂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象征:“芒鞋”象征着诗人不追逐名利的质朴和超脱,“轻舟”则象征着诗人自由自在、漂泊无依的状态,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具体的事物来传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深意。
3. 分段赏析
首句以“芒鞋”这一意象起笔,象征诗人摒弃世俗浮华、远离名利场的坚定态度。“不踏”二字掷地有声,暗含对官场倾轧的厌倦与不屑。次句“一叶轻舟”承接前文,以具象化的意象勾勒出诗人漂泊无依的人生状态。“渺茫”既指物理空间的浩渺烟波,也隐喻命运的不可捉摸。这两句以简笔勾勒出诗人超尘脱俗的精神追求,语言平淡却蕴含深沉的哲理,体现了苏轼贬谪时期试图以道家“逍遥游”思想化解现实困境的努力。后两句笔锋骤转至具体场景,诗人置身寺院幽林,与空床相对,唯有夜雨淅沥相伴。“林下”暗含禅意,与寺院环境相呼应,暗示诗人试图从佛理中寻求慰藉。“静无灯火”四字营造出极致的孤寂感——视觉上的黑暗与听觉上的雨声形成强烈反差,将贬谪者内心的清冷推向高潮。此处“凄凉”既是环境描写,更是诗人半生沉浮的情感浓缩:政治理想的幻灭、亲友离散的伤痛、暮年漂泊的无奈,皆在这雨夜中悄然渗透。
上一篇:宋·宋太宗《缘识(其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