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沉谢世事":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
# 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幽沉:幽谷沉论,隐伏之意。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
"俯默窥唐虞":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 唐虞:尧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代指古代的事。尧称有唐氏,舜称有虞氏。,窥:窥探,研究。,俯默:低头不语。默:一作然。
"上下观古今":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
"起伏千万途":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 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途,道路,途径。
"遇欣或自笑":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
# 欣:高兴。
"感戚亦以吁":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 吁:叹息,叹气。,戚:悲伤。
"缥帙各舒散":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
# 舒散:展开。,缥帙:指书卷。缥,帛青白色。古代常用用青白色的丝织品制作书套,故云。
"前后互相逾":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 逾:超越,越过,指错了顺序。
"瘴痾扰灵府":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
# 灵府:心灵,心境。,瘴痾: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痾:一作疴,疴,病。
"日与往昔殊":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 殊:不一样。
"临文乍了了":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
# 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乍:刚刚,初。,临文:打开书本阅读。
"彻卷兀若无":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 兀:犹兀然,依然还是。一说混沌无知。,彻卷:丢开书本。彻,通“撤”,撤除。一说读完。
"竟夕谁与言":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
# 竟夕:一天到晚。一说整个晚上。
"但与竹素俱":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 俱:在一起。,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竹,竹简;素,绢。
"倦极便倒卧":疲倦了便倒头而睡,
# 便:一作更。
"熟寐乃一苏":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 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熟寐:熟睡,睡足。
"欠伸展肢体":伸伸懒腰舒展肢体,
# 欠伸:伸伸懒腰,打哈欠。
"吟咏心自愉":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 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吟咏: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
"得意适其适":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
"非愿为世儒":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 世儒:世俗之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道尽即闭口":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
# 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
"萧散捐囚拘":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 囚拘:拘束,不自由。,捐:除去,弃置。,萧散:闲散。
"巧者为我拙":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
# 为:通“谓”,即说。,巧者:乖巧的人。
"智者为我愚":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 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书史足自悦":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
"安用勤与劬":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 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劳累。
"贵尔六尺躯":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
# 躯:身躯。,六尺:疑为七尺之误。,尔:你,指自己。,贵:珍惜。
"勿为名所驱":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 驱:驱使。,名:名利。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以读书为题材的诗,全诗围绕“读书”展开,语言简洁质朴,风格古澹平和,尽显诗人在书海中寻求精神慰藉的独特情怀。生动呈现诗人的读书生活与感悟。
2. 写作手法
化用:“窥唐虞”化用《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暗指诗人对尧舜之道的推崇,隐含以古鉴今的用世之心。“非愿为世儒”反用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之语,表明不屑做拘守章句的“世儒”,而追求与圣贤之道“得意适其适”的精神契合。“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化用《老子》“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结合自身遭际,以反讽手法批判世俗对“巧智”的追逐,彰显超然风骨。
3. 分段赏析
首六句为诗的开篇,柳宗元直抒胸臆,道出读书的缘由与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便将自身遭贬、退隐治学的境遇娓娓道来,虽身处幽谷、远离朝堂,却潜心研读圣贤典籍。“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纵览群书,于历史兴衰间穿梭,或喜或悲,与书中人物同频共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不仅展现其对知识的渴求,更暗含以史鉴今、心怀家国的深沉思索。诗的中间十六句,细致描绘了读书过程中的苦与乐。“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既暗示书籍翻阅之频繁,也可理解为诗人将多书并置、相互参证,尽显钻研精神。然而,贬谪之地的瘴疠侵蚀着他的健康,“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致使其记忆力衰退,“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这种“过目即忘”的困境,与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的自述相互印证。即便如此,柳宗元仍甘与书卷为伴,“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读书疲倦便倒卧休憩,醒来继续吟咏,“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表明他追求的是与书中之道的共鸣,而非成为拘于章句的俗儒,读书更使他获得精神的自由,“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诗的末六句,柳宗元直抒心志,彰显超脱物外的襟怀。“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以反讽之笔,驳斥世俗对智愚的定义,暗讽追名逐利之徒。“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诗人直言读书足以自乐,何须为名利劳苦奔波,呼吁珍视自身,坚守本心。这种不为名利所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将全诗的精神境界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从《读书》一诗中不难发现,谪居永州的柳宗元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书中寻得精神慰藉,流露出悠然自适的心境,这种心境赋予诗歌平和古澹的风格,与陶渊明诗风一脉相承。有专家指出,该诗看似描绘“夜读”场景,实则凝练了柳宗元的读书日常,映照出其人生志趣与精神追求。全诗以叙述、议论为主,行文却不乏灵动之美,既有萧散简逸的疏朗,又具起伏有致的韵律。
# 柳《读书》篇云:“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冗若无。”盖尝《答许京兆书》云:“往时读书不至底滞,今每读一传,再二伸卷,复观姓氏,在宗元则为瘅疴所扰,他人乃公患也。”
宋黄彻《䂬溪诗话》
# 柳子厚《觉衰》《读书》二诗,萧散简远,秾纤合度,置之渊明集中,不复可辨。予尝三复其诗。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读书之作,至此意已自结煞,以下更属蛇足,可删。
明末清初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卷四三
# 诗亦无穷起伏。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七
# 《读书》曰:“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殆为千古书淫墨癖人写照。又曰:“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则如先为余辈一种困学人解嘲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观此亦可见古人读书苦志,然乐境亦只在此。
清汪森《韩柳诗选》
上一篇:唐·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
下一篇:唐·韩偓《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