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tōng
yùn
x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tōng
yùn
xíng
dōng
zuò
cháng
duǎn
lìng
zhī
shī
chàng
shuí
jiā
zōng
fēng
ā
shuí
jiè
jūn
pāi
bǎn
mén
chuí
féng
chǎng
zuò
xiāng
fāng
tōu
yǎn
shān
sēng
zhǎ
méi
què
chóu
xià
shēng
chí
jiàn
lǎo
sān
shào
nián
shí

译文

大通的脸上显露出愠怒的神情。苏轼创作了一首词(长短句),让歌妓来演唱。僧人唱诵的,是哪家的经曲,传承的又是哪一派的宗风。暂且借您的拍板与门槌一用。我不过是逢场作戏、您可别多疑。溪边少女正偷偷抬眼张望,山间僧人莫要皱起眉头。只发愁弥勒佛降世太迟。见不到老婆婆们三五成群时、那青春年少的模样啊。

逐句剖析

"大通愠形于色":大通的脸上显露出愠怒的神情。

"东坡作长短句":苏轼创作了一首词(长短句),

"令妓歌之":让歌妓来演唱。

"师唱谁家曲":僧人唱诵的,是哪家的经曲,

# 师唱谁家曲:“师唱”二句:傅子立注:“《传灯录》:‘关南道吾和尚,因见巫师乐神,打鼓作舞,云:“还识神也!”师于此大悟。後往德山申其悟旨。德山乃印可,师往後每至升座时,著绯衣,执木简作礼。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打动关南鼓,唱起德山歌。”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禅床作女人。”拜云:“谢子远来,无可相待。”’”刘尚荣按:“《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关南道吾禅师》及《五灯会元·卷四·关南道吾和尚》记载此事,与傅注大同小异。”

"宗风嗣阿谁":传承的又是哪一派的宗风。

"借君拍板与门槌":暂且借您的拍板与门槌一用。

# 拍板与门槌:傅子立注:“梁武帝请志公和尚讲经,志公对曰:‘自有大士,见在渔行,善能讲唱。’帝乃召大士入内,问曰:‘用何高座?’大士对曰:‘不用高座,只用拍板一具。’大士得板,遂乃唱经,并四十九颂,唱毕而去。大士乃傅大士也。又,武帝尝一夕焚章而召诸法师斋,人莫有知之者。大士诘朝即手持一铁槌,径往以叩梁之端门,而先赴召。时若娄约法师这犹或後至,若云先法师等,终不知所召矣。”刘尚荣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善慧大师》。”

"我也逢场作戏、":我不过是逢场作戏、

# 逢场作戏:傅子立注:“《传灯录》:‘僧邓隐峰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刘尚荣按:“详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禅师》。”

"莫相疑":您可别多疑。

# 莫相疑:《冷斋夜话》引此词作“不须疑”。

"溪女方偷眼":溪边少女正偷偷抬眼张望,

"山僧莫眨眉":山间僧人莫要皱起眉头。

# 莫眨眉: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只发愁弥勒佛降世太迟。

# 弥勒下生:傅子立注:“释氏有当来下生弥勒佛,言百千万亿劫後,阎浮世界复散为虚空,则弥勒佛乃当下生时也。”刘尚荣按:“见《弥勒下生经》。” 却愁:《冷斋夜话》引此词作“却嫌”。

"不见老婆三五、":见不到老婆婆们三五成群时、

# 老婆三五:傅子立注:“《摭言集》:‘唐薛逢尝策羸以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然,即遣一介语之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会东涂西抹来。”’”刘尚荣按:“事详《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文句小异。”老婆,《冷斋夜话》引此词作“阿婆”。

"少年时":那青春年少的模样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歌子·大通愠形于色》是北宋文豪苏轼创作的一首趣味盎然的词作,其创作契机颇具戏剧性:苏轼曾携妓女拜访法号大通的僧人,不想大通因僧俗共处的场景面露不悦之色。面对这一插曲,苏轼即兴挥毫填词,以“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等戏谑口吻的词句,既化解了尴尬氛围,又自然流露出他特有的幽默气质与文人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2015年相关文献记载,苏轼曾携歌妓拜访友人僧人大通,大通因对此事不满而面露愠色。苏轼见此情形,即兴创作《南歌子·师唱谁家曲》,以戏谑之语化解尴尬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哲理词,以佛教禁欲戒律与世俗人情的矛盾为切入点展开论述,通过叩问僧人过往经历,既以戏谑之语点破其面对世俗牵绊时的局促,更隐现着对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深层哲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阕中,“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是对大通和尚的询问,暗指僧人本应专注于佛法传承,却对世俗情境显露愠色;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则是苏轼以轻松的态度回应,自己不过是随俗应酬,不必过于较真。这里,僧人因“妓歌”而“愠形于色”的严肃拘谨,与苏轼“逢场作戏”的洒脱随性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一方固守戒律,一方通达圆融。下阕“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一句,将“溪女”(歌妓)的羞涩灵动与“山僧”(大通)的紧绷严肃放在一起。“偷眼”描绘出歌妓略带好奇、羞涩的神态,充满生活气息;而“皱眉”则刻画了僧人因看不惯这种场景而流露的不满,显得刻板古板。两者对比,既展现了世俗人情的鲜活,也暗讽了僧人过于拘泥形式的迂腐。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以直白的诘问开篇,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师”指僧人大通,“宗风”本指佛教宗派的传承法脉,苏轼却用“谁家曲”“嗣阿谁”的口语化追问,既点出大通因僧俗共处而生气的缘由,又以“宗风”的庄重反讽“唱曲”的轻松。面对这一“冒犯”,苏轼不慌不忙,以“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自圆。拍板、门槌本是僧人做法事时的法器,苏轼却“借”来用于“唱曲”,我不过借你的工具唱支曲子,你又何必当真?“逢场作戏”四字尤为精妙,既是对当下场景的自嘲,也是对大通的宽解。这种“以退为进”的幽默,展现了苏轼面对矛盾时的智慧与胸襟。​​下片:换头“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转向具体场景:溪边的歌女偷偷抬眼张望,山僧却紧皱眉头,一边是少女的活泼好奇,一边是僧人的严肃拘谨,画面鲜活如绘。“偷眼”与“皱眉”的对比,既写出双方的微妙心理,又暗含苏轼的调侃:你皱什么眉?这人间烟火,本就该有人情温度。结句“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笔锋一转,从具体场景升华至人生哲思。“弥勒下生”是佛教典故,指未来佛降世救度众生;“老婆三五”则是方言俗语,指普通妇人。苏轼故意用“愁弥勒下生迟”的夸张,引出“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的感慨——若弥勒迟迟不来,难道要错过这人间“老婆”的热闹与鲜活?这几句看似戏谑,实则暗含对“执念”的消解:僧人执着于“清规”,世人执着于“解脱”,却忘了生活的本味,正在“老婆三五”的烟火里,在“少年时”的鲜活中。苏轼以佛理入词,却跳出宗教的刻板,用最世俗的场景点破:真正的禅意,未必在青灯古佛前,而在对生活的热爱与接纳里。

4. 作品点评

此词凭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的独特创作视角,成为解读苏轼个性特质与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即便在2015年更新的研究资料中,它仍被视作研究苏轼文人交游史的关键文献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守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大通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

宋惠洪《冷斋夜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竹窗》

下一篇:宋·俞应佥《秦皇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