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独眠人":身患疾病独自卧床的人,
"无月中秋节":恰逢没有月亮的中秋节。
"澹照碧纱灯":微弱的光线照着碧纱灯,
"冷看银屏雪":冷冷地看着银屏上的雪景。
"风露转萧寒":风声露气更添寒冷,
"砧杵添凄切":捣衣的砧杵声让人更觉凄切。
"伏枕漫书空":伏在枕上徒然对空划字,
"到晓愁难说":直到天亮,心中的愁绪也难以诉说。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分段赏析
上阙“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十字便勾勒出极致的凄凉境遇。中秋本是团圆赏月之时,词人却“卧病”在床、“独眠”一室,更添“无月”的缺憾,三重失意叠加,将节日里的孤独感推向极致,为全词奠定了悲戚的基调。“澹照碧纱灯,冷看银屏雪”,转写室内景致,却依旧浸透着寒意。微弱的灯光透过碧纱,映照出一片朦胧,“澹照”二字既写灯光之柔,亦显环境之静、心境之淡;“银屏雪”或为屏上雪景图,词人“冷看”之,“冷”字不仅是指天气寒冷,更暗含心境的寒凉。下阕“风露转萧寒,砧杵添凄切”,秋夜的风露本就带着寒意,“转萧寒”写出寒气渐浓,更显夜之深沉;砧杵捣衣之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本是寻常声响,此刻却“添凄切”,只因词人心中满是愁绪,愈显夜的孤寂与心绪的凄苦。“伏枕漫书空,到晓愁难说”,将愁绪推向无解的境地。“漫书空”化用典故,写词人伏在枕上,漫无目的地用手在空中虚划,是苦闷无处排遣的下意识动作;“到晓”二字点明愁绪萦绕彻夜,直至天明,而这份深重的愁情终究“难说”,不是无法言说,而是千头万绪,难以尽述,引人共鸣。
上一篇:宋·周邦彦《留客住·嗟乌兔》
下一篇:宋·周紫芝《清平乐·浅妆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