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òng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dōng
bìng
wēng
bái
xiāo
sàn
mǎn
shuāng
fēng
xiǎo
ér
zhū
yán
zài
xiào
zhī
shì
jiǔ
hóng

译文

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逐句剖析

"寂寂东坡一病翁":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

# 寂寂:孤苦。

"白须萧散满霜风":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

# 须:一作“头”。

"小儿误喜朱颜在":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

# 喜:欣喜。,小儿:指作者第三子苏过,他是随到岭南的。

"一笑那知是酒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 酒红:酒后的容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纵笔三首(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组诗作品当中的第一首。全诗以自嘲衰老为核心,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孤独衰老之态,尽显其被贬后的孤寂与衰弱。后二句通过小儿误喜诗人容颜未老,实则是酒后泛红的情节,反映了诗人晚年落荒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这首诗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展现诗人“以笑泪写沧桑”的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纵笔三首(其一)》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岁末,苏轼由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年逾六旬的苏轼身处“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绝境。在这样的境遇下,苏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看到自己白发苍苍、病弱的模样,又经历了小儿误认自己容颜未改的趣事,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生活中的这一平凡又有趣的瞬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苏轼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为诗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写照。全诗以自嘲衰老为核心,前两句通过“寂寂病翁”“白须霜风”的白描,勾勒出诗人孤苦病弱的形象;后两句借小儿误认“朱颜”为健康红润的细节,以酒醉真相点破衰老现实,在幽默中暗含对贬谪生涯的无奈。这首诗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引人感伤之事,表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白须萧散满霜风”仅用数笔勾画老翁形象,未加修饰却生动传神,体现了白描手法的凝练与直击本质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纵笔三首(其一)》首句“寂寂东坡一病翁”写诗人处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寂寂”描绘出了东坡之地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氛围。“一病翁”直接点明诗人自己此时衰老、病弱的状态,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生活的孤寂和身体的衰弱。次句“白须萧散满霜风”进一步对诗人的外貌进行描写,“白须萧散”写出了白发在风中凌乱的样子,突出了诗人的衰老。“满霜风”则强调了环境的寒冷和恶劣,也暗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第三句“小儿误喜朱颜在”写小儿看到诗人脸上泛红,误以为诗人恢复了青春容颜,心中欢喜。一句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平时衰老之态明显,也增添了一丝生活的气息。末句“一笑那知是酒红”,诗人自己一笑,告诉小儿那只是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并非真正的容颜恢复。之前对儿子“误喜朱颜”的否定又回到对“知是酒红”衰老的肯定。写到这里,诗人的情绪改变了,诗境改变了,但衰老这件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此两句诗人先写旁观的肯定,再写自己的否定,用笔较为曲折,也显得洒脱。

4. 作品点评

《纵笔三首(其一)》是苏轼晚年贬谪文学的代表作。这首诗运用白描、对比、以小见大等手法,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引人感伤之事,表现出诗人明洁、宽大的襟怀。亮点名句“一笑那知是酒红”,更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将诗人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和豁达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苏轼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邓林《庐山栖贤寺》

下一篇:宋·曾巩《晚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