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zhōu
zuì
wēng
tíng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shí
wèi
wéi
lǎo
zuì
wēng
ǒu
piān
zuì
zhōng
wàn
nián
dàn
ài
tíng
xià
shuǐ
lái
cóng
luàn
fēng
jiān
shēng
kōng
luò
xiè
xiàng
yán
qián
liú
yán
xià
yōu
quán
zhù
juān
juān
xiǎng
luàn
rén
qīng
fēi
guǎn
xián
měi
zhú
zhú
shèng
fán
suǒ
xié
jiǔ
yuǎn
jiù
chán
yuán
niǎo
kuī
zuì
yún
liú
mián
shān
huā
néng
xiào
jiě
yán
wéi
yǒu
yán
fēng
lái
chuī
huán
xǐng
rán

译文

四十岁还不算老,《醉翁亭记》只是醉翁我偶尔题作的文章。酒醉中已将万物遗忘,哪还记得清我曾经历过的流年过往。我只珍爱那醉翁亭下的潺潺流水,喜欢它来自群峰间的从容。声音高远就像从空中飞落,又好似闪光的珠玉,飞泻在亭子的两檐前。水流汇入山岩下的溪水中,甘愿为清幽的泉水增加细流涓涓。水流的声音不会扰乱人们的话语声,它的声音清澈悦耳,却又与管弦音质有所不同。那岂不是像丝竹那般美妙,可丝竹演奏的声音嘈杂,总是令我心烦。所以我多次携带着美酒,不顾路途遥远,步行走近这潺潺流动的清泉。枝头野鸟偷看我的醺醺醉态,溪畔流云挽留我在此安闲睡眠。可惜烂漫的山花只会对我微笑,不懂得同我交谈。唯有那高岩上袭来的凉风,才能吹得我从醉梦中清醒回来。

逐句剖析

"四十未为老":四十岁还不算老,

"醉翁偶题篇":《醉翁亭记》只是醉翁我偶尔题作的文章。

# 题篇:这里指作者自己之前所作的《醉翁亭记》。,醉翁:欧阳修自号“醉翁”。

"醉中遗万物":酒醉中已将万物遗忘,

# 遗:遗忘,忘记。

"岂复记吾年":哪还记得清我曾经历过的流年过往。

# 年:年岁。

"但爱亭下水":我只珍爱那醉翁亭下的潺潺流水,

# 亭下水:这里指琅琊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来从乱峰间":喜欢它来自群峰间的从容。

"声如自空落":声音高远就像从空中飞落,

"泻向雨檐前":又好似闪光的珠玉,飞泻在亭子的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水流汇入山岩下的溪水中,

"幽泉助涓涓":甘愿为清幽的泉水增加细流涓涓。

# 涓涓:水细流不绝的样子。

"响不乱人语":水流的声音不会扰乱人们的话语声,

"其清非管弦":它的声音清澈悦耳,却又与管弦音质有所不同。

# 管弦:这里指管乐器和弦乐器。

"岂不美丝竹":那岂不是像丝竹那般美妙,

"丝竹不胜繁":可丝竹演奏的声音嘈杂,总是令我心烦。

# 繁:繁杂。,丝竹: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所以屡携酒":所以我多次携带着美酒,

"远步就潺湲":不顾路途遥远,步行走近这潺潺流动的清泉。

# 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就:靠近。

"野鸟窥我醉":枝头野鸟偷看我的醺醺醉态,

"溪云留我眠":溪畔流云挽留我在此安闲睡眠。

"山花徒能笑":可惜烂漫的山花只会对我微笑,

# 笑:形容山花盛开的样子。

"不解与我言":不懂得同我交谈。

"惟有岩风来":唯有那高岩上袭来的凉风,

"吹我还醒然":才能吹得我从醉梦中清醒回来。

# 醒然:形容清醒的样子。,还: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滁州醉翁亭》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开篇自陈四十岁以“醉翁”自称并偶题诗篇,流露出超脱年龄束缚的豁达。随后着重描绘醉翁亭下水,从其源自乱峰间,到声如空落、汇入岩下溪,展现出泉水的清幽灵动。诗中通过将泉水之声与丝竹对比,突出自然之音的独特。接着描述诗人多次携酒前往,沉醉于山水间,与野鸟、溪云、山花相伴,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妙意境。全诗借景抒情,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展现出欧阳修对醉翁亭山水的热爱,以及享受自然、远离尘世纷扰的悠然心境,体现了其清丽流畅、疏旷飘逸的诗风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欧阳修在创作《醉翁亭记》之后,又写下此诗。当时他对醉翁亭周边的山水景致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醉翁亭的山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他借这首诗,通过对醉翁亭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这片山水的独特主观感情,将自己与醉翁亭的渊源以及对其的喜爱融入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醉翁亭周边山水的美景,体现了诗人沉醉于山水之间,遗落世间万物的洒脱心境,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醉翁亭山水的喜爱以及享受自然、远离尘世纷扰的豁达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对醉翁亭下水及周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细致描绘了泉水从乱峰间流出,声音清脆,汇入岩下溪流的景象,通过对这清幽之景的刻画,表达出诗人对醉翁亭山水的喜爱之情。“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借野鸟、溪云、山花等自然物象,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沉醉于山水,悠然自得的心境。夸张:“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描绘出那泉水的声音如同从空中落下,倾泻在类似雨檐的地方,可见其飞流之壮美。比喻:将泉水的清脆响声比喻为管弦丝竹的音乐声,却又胜过管弦的嘈杂和丝竹的繁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

3. 分段赏析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开篇表明诗人虽年届四十,却不认为自己已老,以“醉翁”自称并偶然写下此诗篇。此句为全诗定下基调,既展现出诗人豁达的心态,又引出下文对醉翁亭相关内容的描述,点明写作缘由,自然质朴,让读者初步感受到诗人不拘泥于年龄的洒脱心境。“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进一步阐述诗人在醉酒状态下,仿佛遗忘了世间万物,甚至不再在意自己的年龄。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沉醉后的超脱状态,借“醉”营造出一种忘怀世俗、悠然自得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暂时逃离与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为后文对醉翁亭山水的喜爱之情埋下伏笔。“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诗人笔锋一转,直言唯独喜爱醉翁亭下的流水,它发源于层峦叠嶂的乱峰之间。此句直接点明对醉翁亭下水的钟爱,“乱峰间”描绘出水源的清幽与神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山水相依的画面,引发读者对这山间清泉的好奇与向往,同时突出了醉翁亭周边环境的自然之美。“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这两句细致地描写了泉水的声音与动态。泉水的声音如同从空中落下,倾泻在类似雨檐的地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流淌时的清脆悦耳以及其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听到那灵动的水流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强化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继续描绘泉水的流向,它流入岩下的溪流,与其他幽泉一起汇聚成涓涓细流。此句描绘出一幅清泉汇聚的和谐画面,展现出泉水的灵动与活力,以及山间溪流的清幽宁静,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进一步凸显醉翁亭周边山水的魅力。“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将泉水的声响与人声、丝竹之声进行对比。泉水的响声不会干扰人们的交谈,它的清幽绝非丝竹之声所能比拟。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泉水声音的独特与宜人,表明自然之声相较于人为的丝竹之声,更具纯净、清幽之美,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之音的推崇与赞美。“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诗人先肯定丝竹之美,随即又指出丝竹之声过于繁杂。这一转折,再次强调了诗人钟情于泉水清幽之音的原因,表明诗人追求的是一种简洁、自然的美感,借对丝竹与泉水的比较,凸显出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正因对泉水的极度喜爱,诗人多次携带美酒,长途跋涉前往这潺潺的泉水边。此句直接表明诗人对醉翁亭泉水的痴迷程度,“屡”字体现出诗人前往的频繁,“远步”则突出其不辞辛劳,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陶醉于自然山水之间的文人形象,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运用拟人手法,描绘野鸟偷偷窥视着醉酒的诗人,溪云似乎有意挽留诗人在此入眠。赋予野鸟和溪云以人的情感与动作,使画面充满了生动趣味与温馨氛围,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意境,体现出诗人在山水间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状态。“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同样运用拟人,写山花徒然绽放笑脸,却不能理解诗人的心思与他交谈。此句以山花的“不解”衬托诗人内心对山水的独特感悟,在略带遗憾的情绪中,更显诗人与自然交流时的孤独与深刻,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最后只有山间的岩风轻轻吹来,把诗人从沉醉中唤醒。此句给全诗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在自然的怀抱中,诗人经历了沉醉与清醒,仿佛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启迪。

4. 作品点评

在欧阳修的诗集中,有一首直接以“醉翁亭”为题的抒情诗,此诗独树一帜,借对客观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主观情感。它与同样描写醉翁亭的《醉翁亭记》相比,无论是写作主旨,还是具体的描写内容与风格特征,都存在显著差异,颇具比对赏析的价值。通过这种对比,我们能更深入地领略欧阳修在不同文体创作中展现出的多样风采与独特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庠《菩萨蛮》

下一篇:宋·陆游《成都书事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