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o
chū
shàng
rén
tóng
kàn
shān
jīng
huá
qīn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hǎi
pàn
jiān
shān
jiàn
máng
qiū
lái
chù
chù
chóu
cháng
ruò
wéi
huà
shēn
qiān
亿
sàn
shàng
fēng
tóu
wàng
xiāng

译文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逐句剖析

"海畔尖山似剑铓":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

#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海畔:海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畔,边。

"秋来处处割愁肠":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割:断。,秋:秋季。

"若为化得身千亿":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

# 千亿:极言其多。,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得:一作为。,若:假若。

"散上峰头望故乡":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望:遥望。,峰头:山峰的顶端。,散上:一作“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中唐时期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紧扣思乡与谪居之慨。首句“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以剑铓喻海畔尖山,“割”字精妙,将秋景与愁绪相连,凸显愁苦之深。末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由景生幻,诗人渴望化身千亿,遍立峰头眺望故乡,思乡情切溢于言表。诗人借海边尖山之景,抒发被贬的愤懑与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将谪居愁苦与望乡之悲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创作于817年,地点为柳州。当时,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长期被贬的经历,使他内心一直积郁着怀友望乡的愁绪。在一个秋高气爽之日,为排解愁思,柳宗元与好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观景。当他看到海边尖山如剑铓般峭拔,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愁怀。此前在《湘口馆》中他就有“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的感慨,此番更是如此。于是,他写下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华的亲友,借此抒发自己对他们强烈的思念,以及被贬谪后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诗中描绘了海畔尖山似剑铓的景象,在秋天的氛围下,这些尖山仿佛割着诗人的愁肠。诗人由此产生奇特想象,期望自己能化出千亿之身,散上各个峰头眺望故乡。全诗通过描写独特的边地山景,营造出凄苦的氛围,表达了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对京华亲故的深切思念以及谪居的愁苦愤懑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海畔尖山似剑铓”,将海畔尖山比作剑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峻峭锐利。借景抒情:由秋天海畔尖山的景象引发愁绪,借描写边地山景,抒发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被贬谪的愁苦愤懑之情。夸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人想象自己化出千亿之身散上峰头望故乡,夸张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

3. 分段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铓”诗的开篇描绘了登山所见之景。“海畔尖山似剑铓”,诗人以极为形象的笔触,勾勒出柳州周边群峰的险峻之态。将尖山比作剑铓,不仅凸显了山峰的峭拔锐利,更营造出一种令人心生惊怖之感。这并非夸张虚构,而是对柳州地貌的真实写照。此地山林众多,峰峦拔地而起,峭立高耸。苏轼曾在行程中见道旁诸峰如剑铓,便联想到柳宗元此句,感叹海山多奇峰;苕溪渔隐胡仔也以亲身经历证实,桂林峰峦之怪奇,恰如诗句所纪。为后续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秋来处处割愁肠”此句紧承上句,触景生情。秋天本就是万物由盛转衰的时节,天地间弥漫着萧瑟之气,树木凋零,景象凄凉,极易勾起人们的愁绪,古往今来多有悲秋之作。对于被贬至此的柳宗元而言,更是如此。“割愁肠”的表述,由上句“似剑铓”的比喻自然生发。在这秋风肃杀之时,那如剑般的尖山,刺痛着这位“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的逐客的心。诗人内心的愤懑、愁绪,被这锋利的山峰切割得支离破碎,其痛苦绞痛之情,不言而喻。“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三、四句在群峰似剑的基础上,迸发出奇特的幻想。诗人渴望拥有神奇的变身之法,将自己化作千千万万之身,分散至各个峰头,只为眺望故乡。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想象,却将诗人对重返京城、重聚亲友的渴望,抒发得淋漓尽致。在现实中,他被贬偏远之地,归乡无期,只能借由这种超现实的方式,寄托内心深沉的思念。此联以独特的视角和夸张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形象,读来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凭借奇异的想象与独特的艺术构思,将深藏心底的郁抑之情尽情宣泄。其抒情方式契合严羽《沧浪诗话》中“沉着痛快”的类别,在唐人绝句里颇为少见。诗题“寄京华亲故”点明主旨。诗人“望故乡”并以此寄情,实则倾诉自身悲苦心境与急切归思,盼朝中旧交能施以援手,助其归乡,免于客死瘴疠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旁诸峰,真若剑铓。诵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

宋苏轼《东坡题跋》

# 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铓……”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上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浑,读之令人惨然不乐。

明瞿佑《归田诗话》

# 顾璘曰:悲语。周珽曰:留滞他山,愁肠如割,到处无可慰之也。因同上人,欲假释家化身神通,少舒乡国之想。固迁客无聊之思,发为无聊之语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现代蔡启《 蔡宽夫诗话》

# 周紫芝《竹坡诗话》:“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云:‘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议者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上。”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 阳朔诸峰,如笋出地,各不相倚。三峰九嶷,折城天柱者数十里,如楼通天,如阙刺霄,如修竿,如高旗,如人怒;如马啮,如陈将合,如战将溃,漓江荔水,捆织其下,蛇龟猿鹤,焯耀万态,退之‘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子厚‘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子瞻‘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鲁直‘桂岭环城如雁宕,苍山平地忽蚁封’。皆实录也。

明邝露《赤雅》卷中

# 剑鋩愁肠海上峰,始知愁苦易为工。柳州山水堪供老,万里投荒别泪红。

清杨庶堪《论诗绝句》

# 卞孝萱《柳州山水与柳宗元诗》:“柳宗元写柳州的江流、榕树、山峰等,皆绝妙。堪称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愁肠’之结晶。”

唐卞孝萱《柳州山水与柳宗元诗》

# 这首构思奇特的抒情小诗,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不平之气,沉着痛快地倾吐出来,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的第一二句,以剑的锋鋩喻海畔的尖山,又联想到自己的‘愁肠’正是它割断的。这是诗人遥望京华而无法归去的愁苦感情。诗的第三四句,进一步想入非非,竟欲化身千亿,共望故乡,其情之深,其望之切,通过这样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现代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七)》

下一篇:唐·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