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风轻":轻轻暖风吹得柳絮飘飞,
"梨花雨细":细细春雨打湿梨花。
"春阴院落帘垂地":房门上,挂的绣帘还未卷起,庭院里春意深深。
"碧溪影里小桥横":只见横于院中的小桥倒映在绿色的溪流中,
# 碧溪:绿色的溪流。
"青帘市上孤烟起":远处的市镇只有那孤烟冉冉升起。
"镜约关情":愿与你期能重温旧好,
# 镜约关情: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乐昌公主。陈政衰,徐谓公主曰:“国破,汝必入权豪家。倘情缘未断,尚冀相见乎?”乃破镜各分其半,约他日以元宵日卖于都市,这就是词中“镜约关情”的出处,借此表明思妇对其情郎忠贞不渝,期能重温旧好。
"琴心破睡":想着你我相遇情形睡意也淡化了。
# 琴心破睡:西汉临邛富豪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时司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凤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驰归成都,结为伉俪。意谓那位思妇回忆起她和情郎的相遇,与相如、文君的结合极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觉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
"轻寒漠漠侵鸳被":清醒后只觉晨风带着瑟瑟凉意侵入鸳鸯被中。
# 鸳被:绣有鸳鸯的锦被。
"酒醒霞散脸边红":酒意已消,脸上红霞已散,可脸边余红犹在,
"梦回山蹙眉间翠":美梦幻灭有如春山一样翠绿的双眉怎不蹙了又蹙。
北宋词人
谢逸(1068?~1112?),宋代词人。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不附权贵,一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作诗文自娱。谢逸以咏蝴蝶诗三百首知名,人称“谢蝴蝶”。他与弟谢薖并称“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其词多咏风花雪月,离愁闺情。其文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著有《溪堂集》《溪堂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踏莎行・柳絮风轻》是宋代词人谢逸创作的一首婉约词,属于闺怨题材。作品以离愁为主题,生动展现了思妇怀人的愁苦心境。全词以景语和行动细腻揭示思妇内心活动,宛如小说般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在众多离愁词作中独具特色,尽显标致隽永之美。
2. 写作手法
倒装:“柳絮风轻,梨花雨细”采用了语序倒置手法,将正常语序“风轻飘柳絮,雨细湿梨花”进行调整,使句子更具诗意和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柳絮和梨花的状态,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细腻的画面感。化用:下片“镜约关情”化用了南朝陈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典故,“琴心破睡”化用了西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以琴传情、夜奔结合的典故,借这些典故来表明思妇对情郎的忠贞不渝以及对重温旧好的期待,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细节描写:“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通过对思妇起床后整妆时的细节描写,如脸上残留的红晕、因愁而蹙起的双眉,生动地展现出思妇的相思之苦和顾影自怜的神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轻寒漠漠侵鸳被”中鸳鸯被面上的鸳鸯成双成对,反衬思妇的形单影只,突出她内心的孤独和对情郎的思念。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绘“柳絮风轻,梨花雨细”的暮春景色,以及“春阴院落帘垂地”“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等景象,烘托出思妇的离愁别绪,大好春光反而更凸显出思妇独守空帏的孤寂和离恨。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独特的省略与倒装句式,描绘暮春景致。“柳絮风轻,梨花雨细”,完整表述应是“风轻飘柳絮,雨细湿梨花”。此时节,轻柔的春风裹挟着柳絮在空中漫无目的地飘荡,细密的春雨轻轻洒落,沾湿了洁白的梨花。这样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本应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对于深闺中独守空帏的思妇而言,却只能勾起她心中无尽的离愁别绪,大好春光反而成了她离恨的鲜明反衬,让她无心欣赏。就像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即便美景在前,心中满怀愁绪的思妇也难以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天色早已大亮,思妇居住的院落却依旧笼罩在春日的阴云之下,厚重的帘幕低垂至地面,屋内一片昏暗。她慵懒地躺在床上,虽已从睡梦中醒来,却不愿起身。半睁着惺忪的睡眼,她不自觉地望向窗外,映入眼帘的是“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的画面。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不远处的小桥上,这座桥承载着她无数的期盼与等待,因为她的情郎曾从这座桥上离去,她也坚信情郎归家时定会再次踏上这座桥。无数个日夜,她站在窗前,望向小桥,期待着情郎的身影出现,而今日清晨,她又一次满怀希望地望去,却只看到小桥孤零零地横跨在溪上,不见情郎的踪迹。这情景,恰似温庭筠《思帝乡》中所写“惟有阮郎春尽,不归来”,满心的期待化作失望。随后,她又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市镇,那里同样没有任何令人欣喜的动静,只有一缕缕孤独的炊烟缓缓升起。“孤”字不仅描绘出炊烟的孤寂,更是思妇此时内心孤独的真实写照。下片则着重抒发思妇对情郎的深情。“镜约”二句巧妙化用了两个经典典故。其一,南朝陈的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在陈朝国势衰微之时,预感到即将面临分离。徐德言对公主说:“国家破灭后,你必定会被纳入权贵之家。倘若我们情缘未断,还有相见的可能吗?”于是,他们将一面铜镜一分为二,各自保存一半,并约定日后在元宵佳节于都市中售卖铜镜,以此作为重逢的信物,这便是“镜约关情”的由来。思妇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情郎忠贞不渝的爱情,期盼着能与情郎早日重逢,重温往日的美好时光。其二,西汉时期,临邛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新寡在家,精通音律。司马相如赴卓宅宴饮,酒兴正浓时,弹奏《凤求凰》琴曲向文君表达爱慕之情。文君被相如的才情所打动,连夜私奔,与相如一同回到成都,结为夫妻,这便是“琴心破睡”的故事。思妇回忆起自己与情郎的相遇,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极为相似,那段甜蜜的过往在她脑海中不断浮现,让她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困意也渐渐消散。当思妇完全清醒后,才察觉到清晨的微风带着丝丝寒意,轻轻侵入她的鸳鸯被。低头看到被面上绣着的成双成对的鸳鸯,心中不由得一阵酸楚。鸳鸯尚且能够永不分离,而自己却只能形单影只,在这深闺中独自忍受相思之苦,这种无奈与惆怅难以言表。词的结尾“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描绘了思妇起床梳妆时在镜中看到的模样。她想起昨夜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愁而饮酒,酒意让她两颊泛起红晕,如今虽然酒意已消,但脸上的红晕尚未完全褪去。而刚刚在梦中与情郎相聚的美好场景,转眼间就消失不见,这让她满心失落。她那如春山般翠绿的双眉,因忧愁而紧紧蹙起,久久无法舒展。以思妇顾影自怜的情景收尾,将她内心深处的相思之愁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思妇离情为主题,着重展现其内心活动轨迹。全文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行动进行烘托,避免了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端。在人物塑造上颇具特色,如同小说般赋予形象浮雕感与立体感,产生了生动的审美效果。此外,词中语句凝练优美且自然流畅,全篇行文如行云流水,读来朗朗上口。
# 词句欲全篇皆好,极为难得。
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卷一
上一篇:宋·无名氏《满庭芳·律转蕤宾》
下一篇:宋·释智圆《慎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