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xuān
fēng
chí
chūn
guāng
nào

朝代:宋作者:谢逸浏览量:3
xuān
fēng
chí
chūn
guāng
nào
táo
shuǐ
绿
yáo
qīng
zhào
liǎng
àn
cǎo
yān
qīng
shān
guī
guī
lái
chóu
wèi
qǐn
dài
qiǎn
méi
hén
qìn
huā
yǐng
zhuǎn
láng
yāo
hóng
tiān
jiǔ
miàn
cháo

译文

春风和暖春日漫长,春光无限美好热闹。春水像葡萄美酒般碧绿清澈,轻摇着小船在水上漂。两岸边,春草如烟一片低平。青山间,杜鹃鸟声声啼叫。春游归来满怀愁绪难以入眠。眉黛浅淡,眉痕仿佛被汗水浸渍。花影在回廊的转折处移动。饮酒后红晕增添,涌上了脸面。

逐句剖析

"暄风迟日春光闹":春风和暖春日漫长,春光无限美好热闹。

# 迟日:即春日。,暄风:即春风。

"蒲萄水绿摇轻棹":春水像葡萄美酒般碧绿清澈,轻摇着小船在水上漂。

# 蒲萄水绿:将水比作美酒。

"两岸草烟低":两岸边,春草如烟一片低平。

"青山啼子规":青山间,杜鹃鸟声声啼叫。

# 子规:即杜鹃,含有怨恨,悲情与伤春的意思。

"归来愁未寝":春游归来满怀愁绪难以入眠。

"黛浅眉痕沁":眉黛浅淡,眉痕仿佛被汗水浸渍。

"花影转廊腰":花影在回廊的转折处移动。

"红添酒面潮":饮酒后红晕增添,涌上了脸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是北宋词人谢逸创作的一首春闺怨词。上阕词人以“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化用前人诗句,用“暄”“迟”炼字,以比喻手法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生动展现春日冶游时的生机与美好;“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则借景抒情,巧用“芳草”“子规”典故,实现由乐转悲的情感过渡。下阕“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通过“未寝”点明愁绪失眠,以妆容细节暗示女子独守空闺的寂寞;“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细腻描绘花影、醉态,委婉透露女子内心苦闷。全词巧用比兴、暗示、用典等手法,语言空灵婉约,将闺中女子春游归来后的哀怨寂寞之情表达得含蓄深刻,生动呈现古代女子细腻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谢逸(1068?~1112?),宋代词人。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不附权贵,一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作诗文自娱。谢逸以咏蝴蝶诗三百首知名,人称“谢蝴蝶”。他与弟谢薖并称“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其词多咏风花雪月,离愁闺情。其文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著有《溪堂集》《溪堂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春闺怨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春日冶游图景,以“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展现春日的生机与美好;下阕由乐转悲,借“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等景,巧用比兴与暗示手法,抒发闺中女子的哀怨愁思,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寂寞与惆怅,风格婉约,极具动人魅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二句巧用了“芳草”“杜鹃”相关的典故。“芳草”这一意象,在《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表述,原意在暗示情亲者远游未归,词人在此处借“两岸草烟低”中萋萋芳草的景色,暗示着自己所牵挂之人远游未归。“杜鹃”常以“不如归去”的啼叫示人,范仲淹《子规》中“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也表达了这一含义,词人借青山中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叫,加重了对远游未归之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使词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且深沉。化用:“春光闹”化用了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虽为概括描写,却能引发读者对姹紫嫣红开遍的丰富联想,词人通过化用,将春日的热闹与生机以简洁的文字展现出来。“葡萄水绿”化用自李白《襄阳歌》中“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词人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既形象地描绘出春水的颜色,又暗示出游春者为大好春光所陶醉,不只是单纯形容水色可爱,丰富了词句的内涵。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的“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中,以乐景衬哀情,前文描绘的“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是春日的美好热闹之景,而“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中,芳草萋萋、子规啼叫,看似美好的春景却暗示着愁绪,以春天的美好热闹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伤感,使词人的情感更加突出。

3. 分段赏析

《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上片“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暄”“迟”二字炼字精妙,生动传递出春暖日长之感,“春光闹”化用宋祁名句,以高度概括之语引发姹紫嫣红的丰富联想,“葡萄水绿”运用比喻,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既绘出水色之美,又暗示游春者陶醉于春光,虽未直接写人,却巧妙地将人融入春日冶游图景之中;“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从视觉的“草烟低”与听觉的“啼子规”着笔,运用借景抒情与用典的手法,“芳草”“子规”等意象蕴含特殊积淀,借《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范仲淹《子规》“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的典故,暗示情亲者远游未归,实现由乐转悲的情感过渡。下片“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未寝”二字精炼传神,既点明女主人公愁绪深重导致失眠,又巧妙完成时间从白昼到夜晚的转换,“黛浅眉痕沁”通过对女子妆容细节的描写,暗示其无人呵护、独守空闺的寂寞处境;“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花影移动暗示时间流逝,女主人公独酌之久,“红添酒面潮”既写出饮酒后的醉态,又借“红”字委婉透露其内心的苦闷,全词用语空灵多变,通过对春日景色、女子神态与动作的描写,巧妙运用比兴、暗示、用典等手法,将女子春游归来后的哀怨、寂寞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刻,尽显婉约风格的动人魅力。

4. 作品点评

《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是一首颇具特色的春闺怨词。其语言风格婉约细腻,巧用化用、用典、比兴等手法,使词句空灵蕴藉、余韵悠长。开篇“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化用前人诗句,生动勾勒春日冶游图景,不着一字而人物宛在其中;“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借“芳草”“子规”等典故,以乐景衬哀情,巧妙实现情感过渡。下片对女子神态、动作的描写细致入微,“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等句将女子的哀怨寂寞之情表达得含蓄深刻。全词虽袭用“花间派”传统手法,却自成一格,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宋词中展现出春闺怨词的别样风情,生动呈现了古代女子细腻的情感世界与寂寞处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下一篇: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