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dǒng
yuán

朝代:宋作者:谢逸浏览量:3
shū
zuò
shēng
suān
yuè
西
jīn
chéng
guān
sài
yuán
hán
fēng
è
guī
lái
miàn
zhòu
méi
bān
xiān
huáng
zhào
jiàn
yán
diàn
殿
lùn
kāng
kǎi
tiān
kāi
yán
bàng
shū
yíng
qiè
biàn
tuō
shēn
lái
kàn
jiāng
nán
shā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jiāo
lóng
piān
zhōu
dāng
huán
liáng
chéng
dìng
xiāng
jiàn
chuān
yīng
shù
jiān

译文

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逐句剖析

"读书不作儒生酸":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

# 酸:寒酸、迂腐。

"跃马西入金城关":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

# 金城关: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

# 风气:气候。,塞垣:关塞。这里指西北边防地带。

"归来面皱须眉斑":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

# 须眉:胡子和眉毛。

"先皇召见延和殿":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

# 延和殿:宋代宫殿名。《宋史·地理志》:“崇政殿后有景福殿,其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宋神宗时,龙图阁直学士李柬之致仕,神宗特召见他于延和殿。,先皇:指宋神宗。

"议论慷慨天开颜":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

# 天开颜:意思是让天子龙颜大开。,议论: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

"谤书盈箧不复辩":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

# 谤书盈箧:《战国策·秦策》:“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谤书,诽谤他人的奏章。百度百科

"脱身来看江南山":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

"扁舟此去何当还":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

# 大梁:即汴京,今开封。

"玉川破屋应数间":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 玉川破屋应数间: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破屋数间”,语本韩愈《寄卢仝》:“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董元达》是北宋谢逸创作的七言古诗。此诗开篇刻画董元达不甘做酸腐儒生、毅然跃马投身金城关军旅的形象,展现其非凡志气;随后叙述他在边塞历经苦寒,归来已须眉斑白,虽曾受先皇召见、议论慷慨令天子开颜,却遭诽谤而选择归隐;结尾点明送别之意,既表达对董元达乘扁舟离去的惜别与担忧,又以想象大梁重逢时彼此仍坚守风格操守的场景,寄予对友人的激励与对未来相聚的期许。全诗以质朴的语言,将友人的经历与自身情感相融合,情感真挚,体现出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劝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谢逸(1068?~1112?),宋代词人。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不附权贵,一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作诗文自娱。谢逸以咏蝴蝶诗三百首知名,人称“谢蝴蝶”。他与弟谢薖并称“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其词多咏风花雪月,离愁闺情。其文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著有《溪堂集》《溪堂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立功边陲的儒将董元达胸怀韬略、志气昂扬,却因遭人弹劾解职归田的经历,诗人对其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并勉励他永葆高尚节操,体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2. 写作手法

反衬:诗中“塞垣苦寒风气恶”描绘边塞恶劣的环境,以边塞环境之苦反衬董元达胸怀韬略、立志从军的非凡志气;“谤书盈箧不复辩”写董元达面对诸多诽谤却不再辩解,以众人的恶意中伤反衬他的洒脱豁达与不屑置辩的高洁品格。对比:“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将董元达不做寒酸儒生、选择投身边疆的两种不同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凸显其与众不同的志向;“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把董元达受召见时的意气风发与遭诽谤后选择归隐的两种不同境遇进行对比,展现其人生的起伏,以及他面对挫折时的坦然。

3. 分段赏析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塑造出董元达不同于普通儒生的豪迈形象,他不甘于通过科举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毅然跃马西行投身军旅,“不作”“跃马”等用词生动展现其洒脱与志向;“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通过对边塞恶劣环境“苦寒风气恶”的描写,既点明董元达从军经历的艰辛,又以“面皱须眉斑”的外貌刻画,侧面烘托出他在边疆岁月的沧桑,体现其未遇时机、壮图未遂的境遇。“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描绘出董元达受先皇召见时意气风发、议论慷慨的场景,展现其卓越见识与才华;“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则将其遭受诽谤却淡然超脱、选择归隐的态度刻画出来,前后境遇对比,凸显他虽未获重用却豁达洒脱的心境。“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长江滚滚蛟龙怒”通过对长江汹涌澎湃、蛟龙怒吼的景象描写,营造出壮阔又略带紧张的氛围,借景抒情,表达出对董元达南行的担忧与惜别之情;“扁舟此去何当还”以问句形式,强化不舍与牵挂;“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以想象未来在大梁相见的场景作结,“玉川破屋”既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坚守,也以此勉励友人保持高傲自负的品格,同时呼应前文董元达的高洁志趣,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送董元达》作为一首送别题材的七言古诗,在送别赠行诗中独具特色。其价值在于突破常规送别诗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现惜别之情,更寓含劝慰之意。诗中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生动刻画了友人董元达慷慨负气、傲骨铮铮的志士形象,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描述,激励友人保持高尚风格与操守。同时,诗人以想象重逢场景收尾,既传达出对重聚的期许,又彰显自身安贫乐道的志趣,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自然。整首诗风格明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于平淡中见真情,于质朴中显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钗头凤·别武昌》

下一篇:宋·吕渭老《浪淘沙·倚枕数更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