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珠帘自上钩":帘子不须要挂它上钩,它被风卷得自行挂住了钩子。
# 自上钩:自行挂住了钩子
"萧萧乱叶报新秋":秋风扫落叶,告诉人们新秋到了。
# 报新秋:告诉人们,新秋到了。
"独携纤手上高楼":独自牵着少女美丽的手登上高楼。
# 纤手:美人柔嫩之手。
"缺月向人舒窈窕":还没有圆的月亮像安静的美人,动作迟缓。
# 舒窈窕:“窕”应是“纠”之误,苏轼误记了(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也误“窈纠”为“窈窕”)。语出《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缺月:还没有圆的月亮,阴历十五日以前的月亮。
"三星当户照绸缪":现在是参星正照着户的时候,人们缠绵在新婚时爱情的喜悦中。
# 绸缪:缠绵,不能分割的爱情。,三星:天上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香生雾縠见纤柔":香气自美人的衣中飘出,由于衣料细薄,显出美人的苗条柔软。
# 纤柔:指苗条的身段。,雾縠:似透非透的绉纱。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新秋》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词,描绘了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的情感。上片借秋风、珠帘、乱叶等秋景,暗示他们爱情的自然重逢与历经磨难后的收获,“独携纤手上高楼”象征爱情升华;下片以缺月、三星为意象,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表达夫妻间美好情感、渴望长聚的心愿,描绘妻子美好形象。全词围绕爱情与幸福,展现死别重逢后二人的珍惜与深情,传递青春美好、生活热爱及青春永驻、走向多彩人生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拟人:下片“缺月向人舒窈窕”,赋予缺月以人的情感和姿态,仿佛缺月知晓人间悲欢,向苏轼夫妻展现温柔美好之态,借此暗指夫妻间的美好情感,表达出他们渴望长聚、不再分离的心愿,让缺月这一意象充满人情味,生动地传达出情感。比兴:上片“风卷珠帘自上钩”,以秋风卷帘这一自然灵动之景,暗比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爱情的自然重逢,开启全词对二人情感的描述。“萧萧乱叶报新秋”,借秋风扫落叶、宣告新秋到来之景,兴起他们历经磨难后爱情收获的感慨,将秋景与爱情的收获相联系,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借景抒情:上片借“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之景,秋风卷帘、乱叶报秋,抒发出苏轼与妻子王闰之自然重逢,历经磨难后爱情收获的感慨,就像收获秋日硕果般珍贵。下片借“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的月、星之景,表达夫妻渴望长聚、情真意切的深厚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风卷珠帘自上钩”,秋风轻柔,将珠帘自然卷起挂上帘钩,灵动之景暗喻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爱情的自然重逢。“萧萧乱叶报新秋”,秋风“萧萧”、落叶纷飞,一个“报”字赋予秋景生命力,宣告新秋到来,象征他们历经磨难后的爱情收获,珍贵如秋之丰收。“独携纤手上高楼”,“独”字凸显二人独享秋光的甜蜜,“纤手”刻画妻子的温婉,“上高楼”则象征爱情在经历风雨后升华,满怀对未来的期许。下片从月、星着笔,“缺月向人舒窈窕”,缺月拟人化,似懂人间悲欢,向苏轼夫妻展现温柔之态,暗指夫妻间的美好情感,表达出他们渴望长聚、不再分离的心愿。“三星当户照绸缪”与上片首句呼应,营造静谧深情的氛围,三星映照下,他们幽会的痴情尽显,苏轼反用《莺莺传》典故,诉说情真意切、地久天长。“香生雾縠见纤柔”,从嗅觉、视觉描绘妻子在轻纱笼罩下,香韵动人、身姿曼妙,尽显少妇体态美,为“新秋”增添浪漫寓意。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新秋》为北宋苏轼所作,借景抒情,独具一格。上片写秋景,寓意爱情收获;下片绘月、星,暗指情人团聚。全词运用比兴、拟人手法,刻画了珍惜重逢、渴望相伴的夫妻形象,借秋月诉缠绵,情感细腻。“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是词中名句,尽显爱情珍贵。其价值在于展现出青春美好与对生活的热爱,传递出青春永驻、拥抱多彩人生的主旨。在北宋词坛,此词以独特的爱情主题与清新的风格,丰富了词的题材与表现手法,成为东坡词永恒的主题之一。
# 秋日本应生悲,苏轼此词却借秋月写缠绵,实为“秋词”之一别调。
现代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冷成金《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
上一篇:宋·欧阳修《南乡子·浅浅画双眉》
下一篇:宋·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