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船不到米如珠":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明日东家当祭灶":好在明天是祭灶日,
# 祭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
"只鸡斗酒定膰吾":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 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生活诗,作者作者在诗中自嘲衰老,反映了诗人老年生活的艰苦。同时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后两句笔锋陡转,借祭灶民俗寄寓希望:“明日东家知祀灶”暗含对邻里情谊的信赖,“只鸡斗酒定膰吾”化用曹操《祭桥玄文》典故,以“膰”(祭肉)为媒介,将个人饥渴与民间礼俗相联结。白描:全诗以“北船”“米珠”等口语化表达奠定质朴基调,却在“膰”字处暗藏经史典故(《礼记》《史记》),形成“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张力。
3. 分段赏析
本诗展现了诗人与儋州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起句描绘了北方船只无法抵达儋州,导致当地米价飞涨,形象地传达了“米珠薪桂”的困境。儋州当时耕作技术落后,稻米产量稀少,正如苏轼在《和陶劝农六首》小序中所言:“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稻,不足于食。”因此,“北船不到”必然引发米价飙升。次句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在此境况下的生活窘迫,半月未能饱食醉饮,这一细节在其儋州时期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所印证。后两句则转向诗人对邻人的期待与信赖。次日是东邻祭灶之日,诗人与邻人感情深厚,料想他们会以祭品相赠。诗中“膰”字原指祭肉,此处作动词,意为赠送祭灶的供品,即“只鸡斗酒”。这一典故源自曹操的《祭桥玄文》,既切合祭品,又用典精妙。前两句既写出了诗人自身的困顿,也折射出儋州的生活环境;后两句则通过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了诗人与儋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直白之笔抒写真挚之情。诗人毫不掩饰对酒肉的渴望,也毫不做作地表达了对邻人馈赠的期待,正如纪昀所评:“真得好。”诗虽写求酒肉之事,却写得真实而不显鄙俗。至于是否“不鄙”,则需要结合诗人的整体品格与时代背景来综合评判,这正是“知人论世”的意义所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的一首以白描手法抒写的好诗。以真率胜,特点是作者的胸怀旷达坦荡,诗篇的笔调恬适闲远,情韵俱佳。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坦然,亦是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襟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
# 真得好。
清纪晓岚《东坡集》引
# 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未易以情景论也。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上一篇:宋·冉居常《白帝庙》
下一篇:宋·巫山神女《惜奴娇·显焕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