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西
fān
·
·
sài
yuè
míng
qiān

朝代:唐作者:牛峤浏览量:1
sài
yuè
míng
qiān
jīn
jiǎ
lěng
shù
lóu
hán
mèng
cháng
ān
xiāng
wàng
zhōng
tiān
kuò
lòu
cán
xīng
cán
huà
jiǎo
shù
shēng
xuě
màn
màn

译文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刁斗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地飘散。

逐句剖析

"紫塞月明千里":明月千里照着长城,

# 紫塞:长城,亦泛指北方边塞。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上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鲍照《芜城赋》:“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

"金甲冷":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

# 金甲:铁铠甲。

"戍楼寒":戍楼上寒风凛冽,

# 戍楼:边塞驻军的营房。

"梦长安":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乡思望中天阔":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

"漏残星亦残":刁斗的残声里残星稀落,

"画角数声呜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

# 画角:古乐器名,出自西羌,口细尾大,形如牛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后来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雪漫漫":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地飘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是晚唐五代词人牛峤创作的边塞词。上片写主人公面对千里明月触发思乡之情,以至梦中魂归长安,足见其怀乡之切;下片描绘梦醒后所见的辽阔星空、皑皑白雪,所闻的断续漏声、呜咽画角,通过苍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征人的羁旅愁绪与深切乡思。全词以明月为引,融情于景,在虚实交织中展现边塞征人的思乡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前蜀词人

牛峤(?~?),五代前蜀词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宰相牛僧孺之孙,乾符进士,历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召为判官,官至给事中。牛峤诗学李贺,博学善文,当时以歌诗著名,有《牛峤歌诗》3卷,已佚。其词善制小令,多写闺情,风格与温庭筠相近;间写边塞凄寒,寄托兴亡,具有清俊之致。作品收入《花间集》。王国维辑有《牛给事词》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词。描绘了紫塞明月、天阔星稀、白雪漫漫的边塞景象,通过征人“梦长安”的思乡情与梦醒后的漏声画角,表达了深沉的羁旅愁绪与乡思之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紫塞月明千里”以辽阔月光营造苍凉氛围,引发征人乡思;下片“残星”“飞雪”“画角”等景物,勾勒出凄清孤寂的边塞夜景,将离愁别绪融入萧瑟之景,自然传递征人内心的悲苦。虚实结合:“梦长安”为虚写,借梦境寄托对故土亲人的思念;“紫塞月明”“残星数点”为实写,通过眼前实景的刻画,虚实相生,拓展情感表达的空间,使乡思更具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紫塞月明千里”,词以此开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而又凄凉的画面。在北国,寒冷总是早早降临。夜晚,身披金甲的征人,本就被这彻骨的寒意侵袭,孤独之感更是如影随形。他在寂寥中眺望远方的天空,只见明月高悬于关隘之上,清冷的光辉洒下,照亮千里之遥。这浩荡的月色,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了征人心中那根思乡的弦。紫塞与长安,相隔千里,却共沐着同一轮明月。“隔千里兮共明月”,这千古不变的场景,引发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征人在这月色中,思绪飘飞,最终因思念至极而进入梦乡,于是便有了“梦长安”之语。牛峤是唐僖宗时的进士,他笔下人物所梦的长安,并非后世用以代指京师的虚指,而是实实在在的长安。“梦长安”,这简单的三个字,实则饱含着征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并非只在这一个夜晚才有,而是长久地萦绕在征人的心头。词的下片依旧围绕月夜望乡展开。残夜即将消逝,征人眼中的天空显得格外辽阔,而那残留的星星也在这辽阔的天空中显得黯淡无光。漫漫飞雪中,故乡的方向一片迷茫,让人难以寻觅。此时,唯有戍楼之间飘荡着的几声画角,声音呜咽沉郁。对于满心忧愁的征人来说,这画角声仿佛是有人在如泣如诉,更增添了他的愁绪。后来周邦彦《浪淘沙慢》上片的“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几句,便是从牛峤的这首词中汲取了灵感。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爆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词坛上大多是追逐声色艳情的作品。正如陆游在《跋花间集》中所说:“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牛峤虽然属于花间派词人,但他并没有局限于花间樽前的香艳题材。他能够将创作视野拓展到边塞戍楼,用手中的笔写出反映征人离愁之苦的作品,这在当时的词坛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词,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征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境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描写的边塞乡愁,情调上更接近中唐李益的边塞七绝。其展现的悲凉、凄冷情韵与气氛,是日益衰败的悲剧时代的真实反映。牛峤借助紫塞戍楼、中天皓月、飞雪漫漫等景物寄托情感,使小词境界显得阔大、雄浑。因而,词中虽透着悲凉却无绝望之感,虽充满凄冷却蕴含着对温情与幸福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是盛唐诸公塞下曲。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引徐士俊

# 唐五代时,边患迄无宁岁。诗人边塞之作,辄为思妇、征夫写其哀怨。夜月黄沙,角声悲奏,最易动战士之怀。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及“落日秋原画角声”句,皆状绝塞悲凉之景。此词之“紫塞月明”、“角声呜咽”,亦同此意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塞外荒寒,征人梦苦,跃然纸上。此亦一穷塞主乎?

清李冰若《栩庄漫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赋得樱桃》

下一篇: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