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急":正是春风劲吹的时候,
"惜别花时手频执":我们却依依惜别频频执手,人去楼空春仍在,
# 手频:多次执手,表示惜别依依之情。,花时:花开时节。
"罗帏愁独入":我真怕独入闺楼。
# 罗帏:丝制帏幔。
"马嘶残雨春芜湿":残雨淋湿了路边的青草,飘来骏马远去的嘶吼。
# 春芜:春天的草野。春芜,一作“香草”。,马嘶:马嘶鸣。
"倚门立":我久久地倚门伫立,
"寄语薄情郎":多少话儿涌上心头,薄情的郎君你可知道,
"粉香和泪泣":我的泪水在和着妆粉流。
五代前蜀词人
牛峤(?~?),五代前蜀词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宰相牛僧孺之孙,乾符进士,历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召为判官,官至给事中。牛峤诗学李贺,博学善文,当时以歌诗著名,有《牛峤歌诗》3卷,已佚。其词善制小令,多写闺情,风格与温庭筠相近;间写边塞凄寒,寄托兴亡,具有清俊之致。作品收入《花间集》。王国维辑有《牛给事词》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暮春时节女子与爱人分别时的不舍、别后独处的愁绪以及倚门盼归的情景,体现了女子在离别中的缠绵情意与别后的孤寂落寞,表达了女子对薄情郎的怨愤、失望却又痴心不改、执着追求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词中”东风”与“花时”的意象组合,既标明了离别发生的暮春时节,又以盎然春色反衬出离愁的凄切。双关:“马嘶残雨春芜湿”“残雨春芜湿”一句蕴含双重意蕴:表层描绘暮春时节细雨霏霏、芳草沾衣的迷离景象;深层则隐喻女子暗垂珠泪、泪染罗裳的凄楚情态。淅沥雨丝浸湿春草的实景,恰似伊人泪痕斑驳的面庞,情景相融。
3. 分段赏析
《望江怨·东风急》通过女子对薄情郎的临别寄语,展现了封建时代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弱势处境与悲剧命运。这首闺怨题材的小令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首三句追忆离别场景,中间两句刻画当下等待状态,末三句抒发内心怨愤,各层之间既脉络分明又余韵悠长。词作开篇以"东风急"起兴,陡然营造出紧迫的时间感。在暮春时节百花盛放的背景下,即将分离的恋人两手相执,难分难舍。"频"字精妙地捕捉到离别时刻语言难以尽述、唯有通过频繁动作传递深情的微妙情态,凸显出两人情感的炽烈真挚。第三句直抒"愁"绪,既点明了人物心境,又为下文的等待场景埋下伏笔。"独人"二字则强调了离别后孤寂的生活状态。下阕以听觉意象"马嘶"转入现实场景,主人公倚门而望的动作与声音呼应,表现出殷切期盼。"残雨春芜湿"一句化用杜甫诗意,形成双重隐喻:既如实描绘了细雨沾湿春草的暮春景象,又曲折传达出女子暗自垂泪、泪水浸湿容颜的情状。然而,马嘶声带来的并非心上人归来的喜讯,而是更深的绝望,这种期望落空后的心理反差,最终化作对"薄情郎"的怨怼。
4. 作品点评
此词在情景交融、结构布局、声韵选择等方面颇具匠心。全篇以"倚门立"为情感支点,向两个维度展开叙事线索:纵向回溯往昔惜别场景,通过"频执手"等细节刻画,铺陈出情意缠绵的离别画卷,为盼归之情奠定情感基础;横向延伸至当下情境,以"寄相思"的深情独白,倾诉别后孤寂。多种情感交织缠绕,哀怨、惆怅、期待与失望相互碰撞,谱写出一曲复杂而深沉的"诉衷情"。在时空转换手法上,词人巧妙借助"春芜"这一核心意象作为情感触发点:由眼前残败的春草联想到昔日绚烂的花季,由"残雨湿"的实景捕捉联想到"和泪泣"的心理状态,更通过昔日的"执手相看"反衬今日的"薄情郎"之叹。词人并未直白道出"薄情",而是通过"马嘶残雨春芜湿"的意象组合,含蓄传递出这一情感判断。值得注意的是,此词虽被俞陛云评为"情调凄恻",实则蕴含更为复杂的心理层次。虽然"马嘶"声未带来期盼中的归人,但女主人公并未陷入彻底绝望,而是选择托人捎信、倾诉衷肠,展现出不甘放弃的坚韧姿态。"粉香和泪泣"的意象虽与李煜"多少泪,断脸复横颐"有相通之处,但相较于李词的直露,牛峤此词更显含蓄有力——在表面的柔弱中蕴藏着内在的刚强,于绝望的表象下暗含希望的火种,将女子的痴情、执着与追求表现得极为传神。在声韵运用上,此词采用入声韵(急、执、入、湿、立、泣)构成七句六韵的独特结构。入声字短促急迫的发音特质,恰与女主人公急切盼归、失望怨愤而又痴心不改的复杂情感形成呼应,使声韵与情感达到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 《望江怨》为闺中曲,是盛唐遗音。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
# 有急弦促柱之妙。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文情往复,杂写景中,致足讽味。
清李冰若《花间集评注》
上一篇:唐·李康成《玉华仙子歌》
下一篇:唐·陆龟蒙《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