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无人春日长":深宫寂静无人春日的时光格外漫长,
"沉香亭北百花香":沉香亭北百花正吐露芬芳。
# 百花香:在唐兴庆宫内,玄宗用进贡的沉香所建。玄宗曾和杨贵妃在此赏花,召李白赋诗。
"美人睡起薄梳洗":美人刚从睡梦中醒来随意梳理着妆容,
# 薄梳洗:即薄施脂粉的淡妆。
"燕舞莺啼空断肠":燕儿飞舞莺儿啼鸣空自惹得人心惆怅。
"画工欲画无穷意":画工想画出这无尽的意趣与韵味,
"背立东风初破睡":似是立在东风里刚刚从睡意中苏醒。
# 初破睡:刚刚睡起。
"若教回首却嫣然":若她回头一笑定是娇美动人,
"阳城下蔡俱风靡":怕是能让阳城和下蔡的男子都为之倾倒。
# 阳城下蔡俱风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其东邻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阳城、下蔡,皆楚国城市名。
"杜陵饥客眼长寒":我这杜陵的穷书生眼中常带寒意,
# 杜陵饥客:这里只杜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蹇驴破帽随金鞍":骑着瘦驴戴着破帽跟着别人的宝马车前行。
"隔花临水时一见":隔着花丛面对流水偶尔能瞥见她一面,
# 隔花临水时一见:“隔花”二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杜甫诗原写杨氏姐妹,这里移用以表现杜甫之贫困,只能偶然一见宫女的背影,而由背影又将周昉画与杜甫诗自然绾合。
"只许腰肢背后看":却只能看见她的腰肢与背身的模样。
"心醉归来茅屋底":醉意朦胧回到茅屋心中仍念念不忘,
"方信人间有西子":这才相信人间真有西施这样的绝世美人。
# 西子:即西施。
"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你可曾听说孟光与丈夫梁鸿眉目齐平,
# 举案与眉齐: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何曾背面伤春啼":她何曾背过身去为春景哀伤哭泣。
"李仲谋家有周昉画背面欠伸内人":李仲谋家中收藏有周昉绘制的一幅背部朝向观众的、正伸展身体打哈欠的宫女画作,
"极精":这幅画技艺极其精妙,
"戏作此诗":便随意创作了这首诗。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开篇“深宫无人春日长,沉香亭北百花香”,以“深宫”“无人”“春日长”勾勒出环境的寂寥,又以“沉香亭北”“百花香”点染春日盛景,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美人铺垫背景,暗寓美人虽处繁花之地却难掩孤寂。“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莺啼空断肠”,刻画美人晨起梳妆的慵懒之态,“薄梳洗”尽显其随性自然。而“燕舞莺啼”的热闹春景,反衬出美人内心的“断肠”,以乐景衬哀情,凸显其孤独与忧愁。“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转写画工对美人的描绘。“背立东风”的姿态,既展现美人初醒的娇柔,又暗藏难以言传的“无穷意”,留白之处引人遐想,将美人的神韵藏于背影之中。“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以假设之笔写美人回首的瞬间。“嫣然”一笑的娇媚,足以让“阳城、下蔡”的好色之徒为之倾倒,用夸张手法极赞美人的绝世容颜与魅力,与前文的背影形成呼应,虚实相生。“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视角转向“杜陵饥客”,以“蹇驴破帽”的寒酸形象,与“金鞍”所代表的富贵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出诗人自身的困顿,又暗示其与美人之间的距离,为下文“隔花临水”的观察铺垫。“隔花临水时一见,只许腰肢背后看”,描绘诗人观美人的情景。“隔花临水”的距离感,“只许背后看”的限制,既呼应前文画工所绘的“背立”之态,又强化了美人的神秘与诗人的向往,暗含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心醉归来茅屋底,方信人间有西子”,写诗人归来后的感受。“心醉”二字直抒胸臆,表达对美人的倾倒;“方信人间有西子”以“西子”作比,将美人的美提升到经典高度,从侧面烘托其绝代风华。结尾“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引入孟光的典故,以孟光与丈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正面形象,对比前文美人“背面伤春啼”的孤寂,赞美了贤德之美,暗含对内在品德的推崇,使诗歌主旨得以升华。
上一篇:宋·方凤《北山道中》
下一篇:宋·姜夔《角招·为春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