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薛存义将行":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
# 将行:将要离开(零陵)。,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
"柳子载肉于俎":我准备把肉放在盘子里,
# 载肉于俎:把肉放在器物里。载:承。俎:古代放肉的器物。,柳子:作者柳宗元自称。
"崇酒于觞":把酒斟满酒杯,
# 崇酒于觞:在酒杯里倒满了酒。崇酒:斟满酒。崇:充实,充满,这里作动词用。觞:古代盛酒的器具。
"追而送之江浒":追赶进而送到江边,
# 浒:水边。
"饮食之":请他喝,请他吃。
# 饮食之:请他喝,请他吃。给……吃,喝。
"且告曰":并且告诉说:“
"凡吏于土者":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
# 凡吏于土者:所有在地方上做官的人。吏,做官,作动词用。
"若知其职乎":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
# 若知其职乎: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若:人称代词,你。其:指代“凡吏于土者”。
"盖民之役":(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
# 民之役:百姓的仆役。役,仆役,作名词。
"非以役民而已也":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
# 役民:奴役人民,驱使人民。役:奴役,作动词用。
"凡民之食于土者":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
# 凡民之食于土者:所有依靠土地生活的人。定语“食于土者”后置,中心词为“民”,倒装句式。
"出其什一佣乎吏":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
# 出其什一佣乎吏:拿出他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意思是:人民给官府纳赋税,官吏的俸禄就从赋税中出。什一:十分之一。
"使司平于我也":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持公道。
# 使司平于我也:让官吏给我们百姓办事。司:官吏。平:治理。司平:掌管治理。我:指代“民”、百姓。
"今我受其直":现在自己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
# 今我受其直:我(官吏)接受了他们(百姓)的报酬。我:指代“吏”。直:同“值”,指官吏所得的俸禄。
"怠其事者":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
# 怠其事者:不认真给他们办事的。怠:懈怠。轻忽。其:指代人民。
"天下皆然":普天之下到处都是。
"岂惟怠之":哪里只是不认真?
# 岂惟怠之:还不仅仅是玩忽职守。岂:语气助词,难道。唯:只。之:指代“其事”,即“民之事”。
"又从而盗之":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
# 盗之:窃取百姓钱财,盗:指贪污和敲诈勒索。之:指代人民。
"向使佣一夫于家":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
# 向使佣一夫于家:假若你家里雇佣一个仆人。向使:假若。
"受若直":接受了你的报酬,
"怠若事":不认真替你干活,
"又盗若货器":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
"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
# 黜罚:责罚、逐出。黜,就官吏而言,是降职或罢免的意思。这里是指主黜仆,可解释为“逐出”。
"以今天下多类此":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
"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而百姓却不敢尽情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责罚他们,
# 肆:爆发出来,表示出来。
"何哉":这是为什么呢?
"势不同也":情势不同啊。
# 势不同也:官与民的关系,情势不同于主与仆的关系。意思是:人民没有办法黜罚官吏。
"势不同而理同":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
"如吾民何":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
# 如吾民何:对于老百姓能怎么样呢?如……何,文言固定格式,把……怎么样。
"有达于理者":有明于事理的人,
# 有达于理者:通达事理的人。
"得不恐而畏乎":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
# 假令:代理县令。假:代理。
"早作而夜思":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
"勤力而劳心":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
"讼者平":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
# 讼:打官司。
"赋者均":缴纳赋税的都均衡合理,
# 赋:租税。
"老弱无怀诈暴憎":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
"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
# 的:的确,确实。
"其知恐而畏也审矣":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
# 审:确实。
"吾贱且辱":我低贱并且被贬谪。
"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评议,
# 说:评议,建议。,明:指德才兼备。,幽:暗,指表现不好。,考绩:考核官吏的成绩。
"于其往也":在他临行的时候,
"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 重之以辞:再加上这些话,指这篇赠序。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薛存义序》是一篇赠序体政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正面指出为官的职责,认为官吏应该为人民办事。同时,作者一方面对当时一般官吏迫害人民的丑恶行径予以痛斥,另一方面对薛存义在零陵的清明政绩予以嘉勉。全文语言犀利简洁却严密深刻,体现了柳宗元的吏治思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用“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从正反两面揭示官吏职责,突出批判重点,强化论点的说服力。比喻:以主仆关系作比,将百姓与官吏的雇佣关系具象化,生动阐释百姓有权黜罚失职官吏的合理性,通俗易懂。
3. 分段赏析
作者开篇用白描手法将薛存义离任与自己送行的场景铺陈开来。“载肉”以示敬重,“崇酒”以表心意,“追而送之”的急切举动,寥寥数字,便将送别时的庄重肃穆与深厚情谊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为后续的议论埋下伏笔。彼时,薛存义结束了在永州长达两年的代理县令生涯,即将奔赴新的任职之地。在这场充满离情别绪的饯行场合中,柳宗元并未沉溺于寻常的离别感伤,而是将话题聚焦到官吏职责这一话题之上。紧接着,柳宗元以凝练且富有思辨性的语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官吏职责进行剖析。“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这一精妙论断,前半句从正面阐述官吏应为百姓服务,继而为下文铺垫;后半句从反面直击官吏滥用职权、欺压百姓的弊端,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强调的观点。在对官吏职责进行理论阐述后,柳宗元笔锋一转,犀利地指出,以土地为生的广大农民,将自己十分之一的收入用于纳税,其本质实则是“雇佣”官吏为百姓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封建统治者长期宣扬的“纳税乃臣民应尽义务”这一论调的颠覆。随后,柳宗元敏锐而尖锐地揭露,那些拿着俸禄却懈怠政务的官吏,在当时的社会中已是“天下皆然”的普遍现象,如此触目惊心的吏治腐败图景,令人不寒而栗。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柳宗元巧妙地以主仆雇佣关系作为比喻,生动形象地指出一个受雇的仆役,如果拿了工钱却不做事,甚至还偷盗主人的财物,必然会遭到主人的驱逐和责罚。这一贴近生活的比喻,紧密围绕雇佣与受雇的关系展开,将人民拥有黜罚不称职官吏乃至惩治贪官污吏权利的合理性,阐述得清晰透彻,充分彰显了人民作为“主人”所应有的权利。柳宗元又冷峻地指出,尽管现实中的官吏大多如此不堪,但人民却往往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愤怒,更难以真正行使黜罚之权,其根源就在于“势不同”,官与民之间巨大的权势地位差异。仅仅一个“势”字,精准地剖析出问题的本质。柳宗元笔锋再次翻转,强调“势不同而理同”,点明老百姓虽然在权势上处于劣势,但在道理上却占据上风。“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这一充满深意的警示之语,委婉却有力地暗示,如果官吏怠政、虐民的情况持续恶化,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深刻揭示出吏治问题与封建统治存亡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文章第二段,柳宗元从理论论述回归到对薛存义个人的评价,对其政绩给予了高度赞扬。“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短短两句话,便将薛存义勤勉尽责、夙兴夜寐处理政务的形象生动展现,与上文所批判的“怠政”官吏形成鲜明对比;“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这三句,更是全面地展现了薛存义在任期间公正司法、合理征税,使得当地社会秩序井然,连老弱之人都能感受到公平与安宁的卓越政绩;“不虚取直”“知恐而畏”则是对薛存义为官之道的高度概括,既与前文所论述的“民之役”“达于理”相呼应,又为作者所倡导的官吏职责理论树立了一个鲜活而正面的典范。对于薛存义而言,前一段的谆谆教诲是饱含关切的临别赠言,而此段的赞誉之词则是充满期许的热情勉励。文章最后一段,柳宗元详细交待了写作这篇赠序的缘由,与文章开篇形成巧妙呼应。一句“吾贱且屠,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字里行间满溢着因身遭贬谪、地位低微而无法参与官吏考核升降的愤懑与无奈。也正因处于这一“贱辱”之境,柳宗元得以更深入地贴近民间,真切体会到百姓的痛苦与愿望。尽管他所期望的“民之役”官吏,本质上仍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官员,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所提出的官吏应为百姓服务、质疑传统官民关系等观点,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
4. 作品点评
《送薛存义序》二百四十一字,探讨了官吏职责与官民关系。文中,柳宗元抛出“吏为民役,非以役民”的论断,直击官吏权力本质;又以“民无势莫敢肆其怒”的犀利洞察,道破官民矛盾背后的现实困境,直指问题核心。在论证层面,先由“民之役”,推导出百姓有权黜罚怠政贪腐之吏的合理性;再从民众无力行使权力的现状,剖析出“势不同”的悬殊格局;最后以“势不同而理同”为转折,警示当权者若罔顾法理,终将自食恶果。文章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此外,作者善用主仆雇佣的生动比喻,让说理深入浅出。全文既饱含对贪墨之吏的辛辣批判,又不乏对薛存义这类清官的褒奖,在短小篇幅中,尽显行文的跌宕起伏与思想的厚重。
# 章法句法字法皆好,转换关锁,紧严优柔,理长而味永。
宋诗人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五
# 《送薛存义序》词稍偏激,孟子虽发露,犹自得其平。
清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河东,子厚故里;零陵,即永州属邑,是两人生地同而仕同方也。故送行之语,前规后颂,分外真切。玩“天下皆然”四字,又把同时无数墨吏尽行骂杀。奈墨吏亦有恐而畏者,仍不在理而在势,恐不盗财黜罚立至矣。一笑。
清学者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
# 《送薛存义序》大段分两半篇看,上半篇,是言世俗之吏,不能尽职而达于理者,恐惧而畏;下半篇,是言存义今日正是能尽职而达理恐惧者。末幅自述作序。大段不过如此。妙在笔笔跳跃,如生龙活虎,不可逼视。
清文学家孙琮《山晓阁评点唐柳柳州全集》卷二
# 子厚《送薛存义序》乃《封建论》之铁板注脚也,两文相辅而行,如鸟双翼,洞悉其义,可得于子厚所构政治系统之全部面貌,一览无余。约而言之,《封建论》明势,秦皇以情诎之,成为由秦达唐之残余局面;《送薛存义序》明势,子厚以理掎之,徐待将来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近代教育家章士钊《柳文指要》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