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痛饮":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
# 痛饮:尽情喝酒。
"忆向吴江醒":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
# 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
"明月团圆高树影":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
# 团圆:圆形。一作团团。
"十里蔷薇水冷":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 蔷薇水冷:一作水沉烟冷。水沉:即沉香。
"大都一点宫黄":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
# 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大都:不过。
"人间直恁芳芬":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
# 直恁:竟然如此。
"怕是九天风露":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
"染教世界都香":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上片追忆少年时吴江痛饮后所见秋夜桂影清冷的景象,描绘了明月高树、蔷薇水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暗含壮志难伸的孤寂;下片借桂花“一点宫黄”的微小形态与“染教世界都香”的磅礴香气,以花喻志,抒发“达则兼善天下”的恢宏抱负。全词把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
2. 写作手法
夸张:“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意思是恐怕是秋天的风露,让木犀的香气弥漫,把整个世界都染香了。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极度渲染了木犀香气的浓郁和传播之广,突出了木犀的芬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也使词人对木犀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联想:由眼前友人所赠的木犀,联想到少年时在吴江的经历,“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通过这种联想丰富了词的内容,拓展了词的意境,使读者能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交织。同时由木犀的香气联想到能染教世界都香,进一步深化了对木犀的赞美。双关:“大都一点宫黄”中的““宫黄”原指古代女子涂额的淡黄色妆容,此处借指桂花细小淡黄的花色,以人面妆容喻花,既突出桂花色泽的雅致,又赋予其拟人化的柔美气质。这一双关既精准描摹了桂花的外形特征,又隐含对其“高洁不俗”品格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上片忆昔。开篇词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痛快饮酒的情景,以及在吴江醉酒后醒来的经历,勾起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明月团圆高树影。十里蔷薇水冷。”接着描绘了当时醒来时看到的景象,明月团圆,高树的影子清晰可见,十里的蔷薇在清冷的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也暗示了词人当时的心境,有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淡淡的感慨。上片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下片“意脉不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大都一点宫黄。”描写木犀的颜色,大多只是一点点如同宫黄般的颜色,突出了木犀花色的淡雅。“人间直恁芬芳。”直接赞美木犀在人间竟然如此的芬芳,表达了词人对木犀香气的惊叹和喜爱。“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进一步发挥想象,推测是秋天的风露让木犀的香气浓郁到能够染香整个世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对木犀的赞美推向高潮,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为辛弃疾早期代表作之一,以桂花为媒,将咏物与抒怀结合,语言凝练而气象恢宏。此词的佳处正在于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即性灵即咏物,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而又非沾沾自喜咏一物。“染教世界都香”一句,既是对桂花香气的极致赞美,亦暗含词人“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体现了豪放词派的典型风格。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 这里称颂“芬芳”的桂花,借花品喻人品,体现作者襟怀的宏阔高雅。
现代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原会长刘乃昌《辛弃疾集》
上一篇:宋·无名氏《袁州人谑彭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