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xiè
shū
liáng
huì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shào
nián
tòng
yǐn
xiàng
jiāng
xǐng
míng
yuè
tuán
yuán
gāo
shù
yǐng
shí
qiáng
wēi
shuǐ
lěng
dōu
diǎn
gōng
huáng
rén
jiān
zhí
nèn
fāng
fēn
shì
jiǔ
tiān
fēng
rǎn
jiào
shì
jiè
dōu
xiāng

译文

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逐句剖析

"少年痛饮":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

# 痛饮:尽情喝酒。

"忆向吴江醒":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

# 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

"明月团圆高树影":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

# 团圆:圆形。一作团团。

"十里蔷薇水冷":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 蔷薇水冷:一作水沉烟冷。水沉:即沉香。

"大都一点宫黄":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

# 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大都:不过。

"人间直恁芳芬":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

# 直恁:竟然如此。

"怕是九天风露":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

"染教世界都香":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咏物词。此词由“忆”字领起全篇,追怀二十多年前吴江赏桂之往事。上片写景,以景衬情,追怀少年时吴江痛饮后所见月下桂影清冷的秋夜景象,暗含壮志难伸的孤寂;下片咏桂,以“一点宫黄”之微与“染教世界都香”之巨形成强烈对比,既赞美桂花芬芳远播,更寄托词人“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全词把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弃疾在隆兴二年(1164)冬季,又或是乾道元年(1165)春季,于江阴签判任期满后,曾有一段在吴江寓居的时光。友人余叔良赠木犀(桂花)引发其回忆——早年流寓吴楚时,曾于吴江畔痛饮赏桂,遂作此词,彼时的他,正满怀期望,渴望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上片追忆少年时吴江痛饮后所见秋夜桂影清冷的景象,描绘了明月高树、蔷薇水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暗含壮志难伸的孤寂;下片借桂花“一点宫黄”的微小形态与“染教世界都香”的磅礴香气,以花喻志,抒发“达则兼善天下”的恢宏抱负。全词把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

2. 写作手法

夸张:“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意思是恐怕是秋天的风露,让木犀的香气弥漫,把整个世界都染香了。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极度渲染了木犀香气的浓郁和传播之广,突出了木犀的芬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也使词人对木犀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联想:由眼前友人所赠的木犀,联想到少年时在吴江的经历,“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通过这种联想丰富了词的内容,拓展了词的意境,使读者能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交织。同时由木犀的香气联想到能染教世界都香,进一步深化了对木犀的赞美。双关:“大都一点宫黄”中的““宫黄”原指古代女子涂额的淡黄色妆容,此处借指桂花细小淡黄的花色,以人面妆容喻花,既突出桂花色泽的雅致,又赋予其拟人化的柔美气质。这一双关既精准描摹了桂花的外形特征,又隐含对其“高洁不俗”品格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上片忆昔。开篇词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痛快饮酒的情景,以及在吴江醉酒后醒来的经历,勾起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明月团圆高树影。十里蔷薇水冷。”接着描绘了当时醒来时看到的景象,明月团圆,高树的影子清晰可见,十里的蔷薇在清冷的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也暗示了词人当时的心境,有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淡淡的感慨。上片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下片“意脉不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大都一点宫黄。”描写木犀的颜色,大多只是一点点如同宫黄般的颜色,突出了木犀花色的淡雅。“人间直恁芬芳。”直接赞美木犀在人间竟然如此的芬芳,表达了词人对木犀香气的惊叹和喜爱。“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进一步发挥想象,推测是秋天的风露让木犀的香气浓郁到能够染香整个世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对木犀的赞美推向高潮,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为辛弃疾早期代表作之一,以桂花为媒,将咏物与抒怀结合,语言凝练而气象恢宏。此词的佳处正在于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即性灵即咏物,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而又非沾沾自喜咏一物。“染教世界都香”一句,既是对桂花香气的极致赞美,亦暗含词人“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体现了豪放词派的典型风格。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里称颂“芬芳”的桂花,借花品喻人品,体现作者襟怀的宏阔高雅。

现代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原会长刘乃昌《辛弃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袁州人谑彭伉》

下一篇:宋·袁去华《水调歌头·天下最奇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