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xiū
zhú
cuì
luó
há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xiū
zhú
cuì
luó
hán
chí
jiāng
shān
yōu
jìng
rén
fāng
hèn
zhī
shù
zhǐ
gòng
méi
huā
lǎn
zhú
yóu
zhuó
xún
chūn
kěn
xiāng
xiāng
zài
xún
chù

译文

细长的竹子一丛丛如青翠的丝障一般,带着轻微的寒冷,春天的山河迎来日暮。在无人的小路上独自芬芳,这样的遗憾无数。只与梅花说话,懒得去追逐空气中那淡淡烟气。在人们刻意地游赏春景的时候它不肯散发芬芳,却在那无法追寻处散发若有若无的暗香。

逐句剖析

"修竹翠罗寒":细长的竹子一丛丛如青翠的丝障一般,带着轻微的寒冷,

# 修竹翠罗寒: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修竹:细长的竹子。翠罗:翠绿的丝布。

"迟日江山暮":春天的山河迎来日暮。

# 迟日江山暮: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幽迳无人独自芳":在无人的小路上独自芬芳,

"此恨知无数":这样的遗憾无数。

"只共梅花语":只与梅花说话,

"懒逐游丝去":懒得去追逐空气中那淡淡烟气。

# 游丝:烟岚雾气。

"著意寻春不肯香":在人们刻意地游赏春景的时候它不肯散发芬芳,

# 著意寻春不肯香:在人们着意游赏春景的时候它不肯散发芬芳。

"香在无寻处":却在那无法追寻处散发若有若无的暗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是南宋辛弃疾的一首词。此词运用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咏佳人,实则自况。上片描绘身着罗衣的佳人在春寒日暮时独倚修竹,幽居空谷却无人相怜,尽显孤独凄苦;下片展现佳人如梅花般高洁坚贞,以及其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悲苦。全词将身世之感融入对佳人的描写中,含蓄委婉,情感深沉,体现出辛弃疾词作在豪放风格之外的细腻婉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兼词。借描写身着罗衣的佳人在幽僻环境中的孤独处境以及其如梅花般高洁的品质,表达了作者自身的身世之感、幽居之恨,以及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悲苦。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词以梅花为描写对象,“幽径无人独自芳”“只共梅花语”等句,借梅花在幽径独自芬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来表达词人自己孤高不屈、坚守高尚品节,不愿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借景抒情:上片“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描绘了细长的竹子带着寒意,春天的山河迎来日暮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在写景中隐隐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之感。比喻:“梅花”比喻君子贤人,“游丝”比喻奸佞宵小、市侩庸人,“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通过比喻表明词人的交友态度和价值取向。用典:“迟日”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点明时间是初春。

3. 分段赏析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上片,“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运用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初春南方特有的竹子与日暮山河之景,语言简洁,营造出清幽氛围,暗示词人的孤独处境。“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暗写梅花,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其“恨”的情感,借梅花无人欣赏的遗憾,抒发词人自身不被理解、同情的忧独愁苦之情,体现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片,“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直接抒情言志,以比喻手法表明愿与君子为友,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态度。“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间接抒情,借梅花在人迹罕至处散发幽香的形象,进一步展现梅花高洁飘逸的特点,也表现出词人自身孤高不屈、坚贞自守的品格。

4. 作品点评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是辛弃疾词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全词语言清丽雅致且灵动多姿,于细腻笔触中勾勒出独特情境,为表意含蓄深沉、寓意深刻提供了良好载体。其婉约缠绵的基调,营造出幽远深邃的意境,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能感受到悠悠不绝的情致。此词虽非辛弃疾豪放风格的典型代表,却展现了他词作风格的多样性,在其作品中有着独特价值,尽显其高超的文学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贺新郎·题赵兼善东山园小鲁亭》

下一篇:宋·陈三聘《宜男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