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hán
nán
jiàn
yù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fēng
cuī
chūn
hán
shí
jìn
píng
yuán
piàn
dān
qīng
biān
huàn
liǔ
biān
xíng
huā
fēi
dié
luàn
sāng
nèn
cán
shēng
绿
xiān
shēng
xián
xiù
shǒu
què
xún
shī
jiǔ
gōng
míng
wèi
zhī
míng
dìng
yīn
qíng
jīn
xiāo
chéng
zuì
què
xiào
zhòng
rén
xǐng

译文

微风细雨催促着春天,寒食的节日快要来到了,平原上,桃红柳绿一片春天。我们散步在原野上,来到了流水潺潺的溪边,在溪头,叫唤渡船渡我们过溪去玩。风吹着红花乱飞,蝴蝶狂舞,初生的野蚕,吃着桑树的嫩叶。我要学习绿野先生,清闲袖手,不管回家的大事,把诗酒当作功名去寻求。不管明天是阴是晴。今天晚上就算是我一个人醉了,但是我却看得清楚,可笑的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却是糊里糊涂。

逐句剖析

"风雨催春寒食近":微风细雨催促着春天,寒食的节日快要来到了,

# 近:快到了。

"平原一片丹青":平原上,桃红柳绿一片春天。

# 丹青:绘画的红绿颜色。

"溪边唤渡柳边行":我们散步在原野上,来到了流水潺潺的溪边,在溪头,叫唤渡船渡我们过溪去玩。

# 唤:叫唤。

"花飞蝴蝶乱":风吹着红花乱飞,蝴蝶狂舞,

"桑嫩野蚕生":初生的野蚕,吃着桑树的嫩叶。

"绿野先生闲袖手":我要学习绿野先生,清闲袖手,

# 绿野先生:《新唐书·裴度传》:时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搢绅道丧;度不复有经济意,乃治第东都集贤里,沼石林丛,岑缭幽胜。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萧散,与白居易、刘禹锡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

"却寻诗酒功名":不管回家的大事,把诗酒当作功名去寻求。

# 寻:寻求。

"未知明日定阴晴":不管明天是阴是晴。

# 未知:不管。

"今宵成独醉":今天晚上就算是我一个人醉了,

"却笑众人醒":但是我却看得清楚,可笑的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却是糊里糊涂。

# 却笑众人醒:《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出自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之手。词的上下片相互映照,其描绘的秀丽清新之景,恰与人物内心的寂寥难耐形成鲜明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不甘“闲袖手”的心境。在此次春游之际,作者尽情沉醉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中,然而,这盎然春意不仅未能驱散他心中的阴霾,反而勾起了其政治失意的伤感。在自然的蓬勃生机与个人的落寞境遇对比之下,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愈发深沉,使整首词蕴含着复杂而浓烈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的秀丽清新之景与下片人物的寂寥难耐、不甘“闲袖手”的处境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不得志的苦闷。借景抒情:“平原一片丹青。”这是说农村的春天,桃红柳绿,麦稻青碧。“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在这一派春光如画,生机盎然的平原上,作者却想自己罢职退居,而无法施展才能,为这美好的山河贡献自己的力量。直抒胸臆:“闲袖手”等表述,直接展现出自己不甘心闲置、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突出作者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2. 分段赏析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是一首借春游以抒怀的词作。上片着重写景,时处清明寒食之际,平原广袤,一片葱郁,恰似铺开的丹青画卷,尽显桃红柳绿、麦稻青碧之姿。溪头渡口,有人呼唤着渡船;花丛间,蝴蝶翩跹乱舞;鲜嫩的桑林间,野蚕悄然生长,处处洋溢着盎然春意。作者置身于这大好春光之中,目睹乡村蓬勃的生机,内心的喜悦本难以抑制。可转瞬间,念及自身被罢职退居,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为这片锦绣山河奉献力量,喜悦之情便如泡沫般破碎消散。下片聚焦于人物刻画。词中的人物看似清闲自在,以诗酒为乐,仿若对世事漠不关心。实际上,这不过是作者在南宋朝廷的迫害下,无奈采用的消极抗议之法。他声称要效仿缘野先生“闲袖手”,不再过问国家之事。然而,这看似消极的态度背后,实则饱含着深沉的愤懑。毕竟,国事的走向始终是作者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即便他试图在诗酒中寻觅慰藉,甚至佯装放下对功名的追求,可一句“未知明日定阴晴”,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他对国家未来深深的忧虑与牵挂。整首词借春游所见之景,巧妙地抒发了作者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汝淳《舟行》

下一篇:宋·懶云《田横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