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梯叱马赋西征":我乘坐着高大的战车,策马向西出征,赋写西征之事,
"满岁无功答盛明":一年过去,却没有功绩来报答圣明。
"收得桑榆真晚计":到了晚年才有所收获,实在是太晚了,
"倚为箕斗是空名":所倚仗的如同箕斗星宿般,只是徒有虚名。
"瘢逢美玉终能治":就像美玉有了瘢痕,最终还是能够被治愈,
"曲诉幺弦久未平":用细弦弹奏出的曲调,长久地诉说着内心的不平。
"壮思虽衰犹得在":宏大的志向虽然有所衰减,但仍然还在,
"一篇申甫为公成":我要创作一篇像歌颂申甫那样的诗篇为您完成。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二年,他与兄宋庠同举进士,时称“二宋”“大小宋”。历仕州军,官至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卒谥景文。宋祁博学能文,受西昆体前辈作家影响较深,诗文温雅典丽。善辞赋,现存多为律赋。为文长于议论,尤善议政论兵。其亦能词,《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世称“红杏尚书”。代表作品有《良玉不琢赋》《上三冗三费疏》。著有《宋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描绘了诗人当年乘云梯、叱骏马西征的场景,继而抒发了自己历经一年西征却无功而返、辜负盛世的失落,表达了功业未竟的深沉感慨,体现了即便壮志稍减却依然矢志不渝的文人风骨,整体展现了诗人在人生境遇中的感慨与坚守。
2. 写作手法
用典:“收得桑榆真晚计”用“桑榆晚计”典故,此典故指早年有所失,晚年得补偿,表达自己晚年才有所得;“倚为箕斗是空名”用“箕斗空名”的典故,此典故指箕宿和斗宿虽有其名却不能实际使用,感慨自己声名徒有其表;“一篇申甫为公成”用申伯、仲山甫典故,此典故指周代贤臣申伯与仲山甫,二人以贤能辅佐君主,借此表达愿效仿贤臣效力之心。意象组合:“云梯”“马”构成西征的壮阔意象,展现昔日壮志;“美玉”“幺弦”组合,前者喻弥补缺憾的可能,后者表内心郁结难平,共同凸显复杂心境。对偶:“云梯叱马赋西征,满岁无功答盛明”中,“云梯叱马”与“满岁无功”、“赋西征”与“答盛明”对偶,“收得桑榆真晚计,倚为箕斗是空名”上下句结构对称,强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云梯叱马赋西征,满岁无功答盛明”,诗人回忆自己曾策马西征,本应有所建树,然而一年过去却未能达成目标,自觉辜负了圣明的期望。“云梯叱马”勾勒出昔日的壮志豪情,与“满岁无功”的现实形成对比,流露出壮志未酬的失落。此联开篇点明自身经历,为全诗定下了仕途不顺、有所愧疚的情感基调。颔联“收得桑榆真晚计,倚为箕斗是空名”,化用“桑榆晚计”“箕斗空名”的典故,诗人感慨自己如今才有所收获,就像在桑榆晚景之时,这种收获来得太晚。同时,他觉得自己此前所倚仗的声名如同箕斗星宿,徒有虚名,并无实际的功绩与之匹配。这一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慨,强化了首联所奠定的情感氛围。颈联“瘢逢美玉终能治,曲诉幺弦久未平”,以“瘢遇美玉可治”比喻自身的缺憾或过错有望弥补,而幺弦弹奏出的曲调长久不平,则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不平之气久久难以平息。两句一扬一抑,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未来的一丝期盼,又难掩当下的苦闷。尾联“壮思虽衰犹得在,一篇申甫为公成”,情绪转而振作,表明虽然豪迈的情思有所衰退,但依然存在,愿像申伯、甫侯那样为国效力,写下这篇诗作以表心意。既呼应诗题“见寄”的语境,又彰显出即便失意仍未泯灭的报国之志,在前面三联的情感铺垫下,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表达出诗人对自身价值的坚守和对未来创作的期许。
上一篇:宋·懶云《田横墓》
下一篇:宋·无名氏《捣练子·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