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还东观复怀铅":年老回到东观仍怀揣笔墨著书立说,
# 东观:本指国史修撰之所,此指故乡的书房。
"坐对秋风鬓飒然":独坐面对秋风两鬓已飒飒飘零。
"怨曲未平曾破瑟":心中的哀怨如断弦之曲尚未平息,
"故疮虽愈尚惊弦":旧日创伤虽已痊愈仍对弓弦声心惊。
"萧条门巷张罗外":门庭冷落如同张网捕雀般无人问津,
# 张罗:张网捕雀,言其门前冷落。罗,网。
"阒寂曹司搁笔前":官署寂静无声,案前笔墨久已搁置。
# 曹司:旧谓官署官吏之职司。,阒寂:寂静。
"借问不才为累否":试问我这无才之人是否成为拖累,
# 不才:不成材,自谦辞语。
"古来山水尽天年":自古以来寄情山水之人都能尽享天年。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二年,他与兄宋庠同举进士,时称“二宋”“大小宋”。历仕州军,官至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卒谥景文。宋祁博学能文,受西昆体前辈作家影响较深,诗文温雅典丽。善辞赋,现存多为律赋。为文长于议论,尤善议政论兵。其亦能词,《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世称“红杏尚书”。代表作品有《良玉不琢赋》《上三冗三费疏》。著有《宋景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老还东观复怀铅,坐对秋风鬓飒然”,“老还东观”点明诗人年老之时回到东观这一特定情境,东观常是藏书、修史之地,暗示诗人曾在此从事文墨相关工作,如今重回,自有一番岁月沧桑之感。“复怀铅”中“怀铅”原指携带笔墨,这里表明诗人即便年老,仍怀揣着对著述、学问的执着,不忘初心。然而“坐对秋风鬓飒然”,秋风萧瑟,吹在诗人身上,更吹得两鬓斑白、头发凌乱,“飒然”一词生动描绘出秋风中诗人衰老、落寞的形象,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悲凉、感慨的氛围。颔联“怨曲未平曾破瑟,故疮虽愈尚惊弦”,“怨曲未平曾破瑟”中,瑟是一种乐器,诗人以瑟喻人生,人生中那些未解的怨恨、不平之事,就如同瑟中未弹完的怨曲,甚至曾让瑟弦崩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积郁的痛苦和无奈。“故疮虽愈尚惊弦”,“故疮”象征着过去遭受的伤害,即便伤口已经愈合,但一旦听到类似的声音,仍会心有余悸,这深刻地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创伤难以真正抚平,对过往的痛苦经历记忆犹新,进一步强化了其内心的愁苦与不安。颈联“萧条门巷张罗外,阒寂曹司搁笔前”,“萧条门巷张罗外”中描绘出诗人居所门巷的冷落景象,“张罗”本指张网捕鸟,这里形容门巷冷清得像张网捕鸟却无鸟可捕一样,少有人至,尽显孤寂。“阒寂曹司搁笔前”,“曹司”指官署、办公的场所,诗人在官署中,面对案头搁置的笔,周围一片寂静无声。这两句从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两方面,进一步渲染出诗人生活的冷清、落寞,仕途的不顺和人生的失意跃然纸上。尾联“借问不才为累否,古来山水尽天年”,“借问不才为累否”以自问的方式,发出内心的疑问,怀疑自己是否因为“不才”而遭受诸多困苦、连累。“不才”或许是自谦之词,也可能暗含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愤懑。而“古来山水尽天年”则笔锋一转,诗人想到古往今来,那些寄情于山水之间的人,往往能得享天年,过上自在、闲适的生活。这既流露出诗人对山水生活的向往,也暗示出他对现实困境的逃避心理,希望能在山水中寻得内心的安宁,摆脱尘世的烦恼与羁绊。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老失意、内心愁苦以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上一篇:宋·苏轼《书韩干二马》
下一篇:宋·宋祁《丛菊》